黄胄1973年在西沙
黄胄的一生曾多次与南海结缘,根据“南海”进行的创作,也成为其艺术成果中重要的系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胄第三次来到南海领域进行写生的历史。1973年,经总政宣传部批准,黄胄到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广东与海南岛的军民生活。1974年1月,当他在三亚榆林港听说越南海军对我国西沙群岛领域进行侵略的行径,便毅然要求跟随南海舰队进入西沙群岛进行实地写生。在这场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中,黄胄作为亲历者和观察者,冒着生命危险成为祖国第一个登上永兴岛(即现在的“三沙市”)的文艺工作者,并留下了大量的写生稿。这些作品不仅成为纪念这场伟大胜利的珍贵视觉记忆,而且完全体现出黄胄将“生活”视做“创作的惟一源泉”的艺术理念。这些迥异于黄胄“西北风情”的图像,成为黄胄艺术生涯中一个阶段的“里程碑”之作。
黄胄1973年在西沙
然而,在当时动荡的历史条件下,这批画作却被军事博物馆的造反派以审查的名义没收。黄胄想通过这次深入生活之后,创作一批以此为基础的主题画的愿望,也因为创作任务的改变而无法实现。黄胄离开军队的时候,虽然重新获得了这批画,却不得不写上“三十年之后再观”的字样,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由此而被迫封存。
黄胄创作中
2013年,这段封存的历史画卷在炎黄艺术馆被重新打开,黄胄以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为主题的速写及中国画作品,在39年之后首次展现在观众面前。炎黄艺术馆在推出此次展览时,一共展出了99件艺术精品,包括速写和国画。艺术馆希望通过对黄胄这一时期创作的梳理,展现其对于中国画现代转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黄胄敢于手持画笔直面海洋,充分体现了“必攻不守”的创作理念;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黄胄心系国防建设而敢于直赴战场,充分体现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艺术馆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展示出黄胄所留给我们的这些精神遗产,给当下以启示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们树立典范。
观测台
舰艇
老贫渔
老渔民
两个小朋友
苗族妇女
男青年
南海民兵
女民兵
西岛女民兵
小学生
织筒裙的黎族妇女
志在黎村的女青年
准备出海
出诊
南海朝霞
南海女民兵
女民兵
喂鸡
西沙女民兵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