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学习「宏观知识」有困惑...
▼ 扫描下图二维码 加小雅免费领取 ▼
2 小时课程视频 + 4000 字助教笔记
同学的提问
如何提升社交能力,突破语言障碍?
我并不内向,但存在语言表达障碍,社交能力相对较弱,在创业和团队合作中感到困扰。
如何提升自己的沟通和社交能力,更自如地与团队和外界交流?
在全球化创业的背景下,我该如何高效提升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为未来出海硅谷做准备?
以下是船长在直播中的回答:
其实,我最想建议你到东北待两年,这样沟通和表达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因为对于我们在东北长大的人来说,有时候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炕上一宿一宿的唠嗑。
「表达力」对我们来说跟喝水一样。表达和沟通这种事情,是不会成为困扰的。如果不会沟通和表达,在东北根本就活不下去。
但这毕竟不现实。
如果没有生在东北,我还有一种办法供你参考(据说非东北地区的人是这么练的)。
你可以定个小目标:「说话一套一套的」—— 即,提前先整理几十种自己想完整表达的话题。
把这些话题分成时政类、知识类、项目类,还有你个人想法类、个人经历类……并把这些内容打好腹稿,准备上几十上百个模块,熟悉到张口就来的程度,然后就可以开始自由组合了。
当别人正好碰到这个问题,你就去开头开口表达。你自己试过之后,再根据对方的反应,和自己说话的效果去不断修改。
这就有点像脱口秀演员一样,当储备的段子量足够大的时候,就开始触类旁通了。
同时,在最初阶段,我们也要注意那些侃侃而谈的人,留意他们说话的门道。
有时候,你听别人讲话,也会开始潜移默化地去吸收他们说话的内容和特点。
其实,我的英语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说一套一套的东西。
我英语开始突破的时候,是在 2009 年的 9 月到 12 月。那三个月里,我在保加利亚当一个课外班的老师,讲的是东亚的教育体系。
我要在索菲亚第一中学、第八中学和第十八中学巡回讲,每周讲三次课,一次课两小时,一共是六个小时。当时我英语还不怎么样,所以需要去备课。
到达索菲亚后的第二周,我就要开始给一群高中生用英文去讲儒教系统、科举制度和现代高考,把东亚学生与欧洲学生做一做对比,再发掘种种不同背后的文化源流。
这样的话题,涉及到的「组合包」可就多了。
一开始,我就准备十几个包,然后就按部就班地讲:
打开一页 PPT,引出一个概念叫「科举制度」,然后讲它是怎么跟社会流动性联合在一起的?隋代科举是什么样的?唐代科举又是什么样的?「隋、唐」又是什么?帝国制度是什么?中央和地方矛盾是什么?…
把很多的议题,在两个小时之内迅速讲完。
第一堂课讲完,我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样按照准备好的套路讲,底下学生一旦随机提问,我就答不上来了。
于是我开始搜集问题。在讲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提前把这些问题给同学们抛了出来,或者去引导同学主动提问。
再到后来,我发现有些概念太过于精深复杂,于是我砍掉了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并调节讲课的节奏,适配本地人的习惯。
到后面几周,我已经改成东欧口音讲课了。
我的英语水平,跟后来我在美国呆的那几年没有太大关系,提升最快的还是在东欧的这段时间。
这其实也已经回答了关于「国际交流能力」的问题。
我当时在欧洲待了一整年,做了两份工作,游历了几十个国家,认识了好几百个朋友。
那时候没钱,吃饭就是按照自己身体所需,买一个法棍,一根香蕉,就凑合一顿;加上往返两次的机票,我总共的开销应该是 5 万块钱;算上通货膨胀的话,相当于现在的 10 万多一点。
当时正巧赶上欧元汇率顶峰,1 欧元合 13 人民币,算下来其实现在还更便宜。
这种教育项目其实很多。虽然需要你自费,但好歹提供住宿。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该省省,该花花。
比如我现在去,该花钱就一定要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 36 岁之后,头脑中慢慢开始有结构化的思考了,很多事就其实花一个小时就能想出来,所以我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钱没了可以再回来,时间没了就不行了。
当年在那儿的时候,我还是个 20 岁的小年轻,脑子里面基本上一片空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挥霍,精力也充足。那个时候就是省钱的时候,因为花了钱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井外周刊》有趣优质的海外资讯
(中英西三语版)
每周二、周五更新
▼ 扫码加小雅,免费订阅▼
看更多深度好文
编辑 | 恺宸
排版|琳玥
诸位孤独的阅读者们,大家好。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
谢谢你来,希望我们能一直敢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