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俄军三支部队进攻捷尔任斯克市,该市防御体系由约4万乌克兰军人组成,工事环环相扣。
俄军投入第1、第9及第132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战术与以往不同。初期,俄军未投入大规模装甲突击,而是利用工兵侦察评估乌军防御工事。随后,俄军炮兵对已确认的防御节点实施72小时火力覆盖,削弱乌军防御能力。
俄军大量使用温压弹打击地下掩体与混凝土工事。温压弹的爆炸压力与高温效应使得地下工事不堪一击。温压弹对混凝土掩体的摧毁效率比常规炮弹高出约3倍,并对工事内人员造成杀伤。
战役第四天,俄军地面部队协同装甲单位多点突击乌军防线。在48小时的激烈交火中,俄军突破三道防线,并在城市东部形成包围态势。俄军采取“点-线-面”进攻模式:先精确打击摧毁防御节点,随后沿薄弱环节线性突破,最终形成立体包围网。
此次战役结果是俄军击溃并歼灭乌军8个旅、50个营,约4万人。俄乌双方伤亡比例达1:3.8。
在苏贾镇方向,乌军集结西方提供的装甲车辆组成的机械化纵队,配备多种型号主战坦克、装甲输送车与步兵战车,试图复制装甲突击战法。乌军计划高速机动与火力压制,在俄军防线上撕开缺口。
乌军装甲集群刚进入作战区域,就遭遇俄军多层次反装甲防御系统拦截。俄方前沿侦察单元利用电子侦察设备与无人机提前获取乌军装甲部队集结与行进情报。随后,俄军调动包括“柳叶刀”在内的多种自杀式无人机打击乌军装甲纵队。
当乌军试图规避无人机攻击、改变路线时,进入俄军远程火炮火力覆盖区。俄军152毫米与203毫米火炮构成火力网,封锁乌军装甲集群。乌军装甲车辆在俄军炮火打击下接连被击毁,无法有效组织突防。
俄军在关键地形设置温压弹陷阱,将爆炸装置布置在装甲部队必经的狭窄通道处。当乌军主力装甲集群进入这些区域后,温压弹连续爆炸摧毁前排车辆,并导致后续装甲部队陷入混乱,形成“堵塞效应”,使整个装甲纵队成为火力目标。
战斗结束后,苏贾镇外公路上延绵近三公里的装甲残骸,形成“死亡公路”,让人联想到海湾战争中被摧毁的伊拉克装甲集群。这次战役暴露乌军在缺乏空中优势条件下执行大规模装甲突击行动的弱点,展示现代反装甲作战中无人机与火力协同的威力。
库尔斯克战场与海湾战争在表象相似背后存在差异。海湾战争中,美军凭借制空权,通过攻击机、武装直升机以及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伊拉克装甲部队,能够摧毁伊军装甲集群。
当前俄乌冲突中,乌军装甲集群突击战术失败原因在于缺乏空中掩护。北约战术体系建立在空地一体化基础上,没有制空权的装甲突击容易成为敌方反装甲火力目标。乌军装甲损失中约67%由俄军地基火力系统造成。
俄军自杀式无人机作为低成本打击手段,对装甲目标的成本效益比高于传统反坦克导弹。一架载有10公斤高爆弹头的无人机,制造成本约为2万美元,而现代主战坦克造价通常在400-800万美元之间。
温压弹利用燃料空气混合物产生爆炸效应,不仅摧毁装甲车辆,还能通过压力波和高温效应使车内人员丧失战斗力。现代温压弹在5-10米半径内可产生高达30个大气压的超压区,导致装甲车辆内部人员遭受生理损伤。
在库尔斯克战场,俄军部署至少3种不同频段的电子干扰系统,压制乌军装甲部队通信网络与GPS导航能力。同时,多层次无人机侦察网络提供实时战场态势,使俄军指挥官能够调控火力分配,形成“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
俄军反装甲战术是对二战时期防御战术的现代演绎:纵深配置火力点、弹性防线调整、以及“诱敌深入”的战场设计,都反映俄军对机械化部队作战特性的理解。这些战术思想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导致乌军装甲突击失败。
对乌克兰而言,损失不仅是装备与人员,更是战略资源。乌军损失8个旅级单位,约占其现役总兵力12-15%。这些部队包含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与技术骨干。
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损失装甲车辆中,约37%为西方提供装备,包括豹2主战坦克、布拉德利步兵战车等。这些装备损失降低乌军作战能力,也影响西方援助效率评估。当一辆价值700万美元的坦克被一枚成本仅2万美元的无人机摧毁时,援助方需重新思考军事支持性价比。
北约装甲集群突击战术在缺乏制空权情况下的有效性受质疑。北约战术体系建立在空地一体化基础上,没有制空权的装甲突击易成为敌方打击目标。这可能促使北约重新评估其在欧洲东翼防御战略,特别是在面对反装甲能力对手时的战术选择。
库尔斯克战场数据显示,即使配备现代主动防护系统的西方坦克,在面对多方位、多层次反装甲打击时,生存能力仍不足。这促使多国防务部门加速研发新型装甲保护技术与反无人机系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