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昨天(2月20日)发布消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已经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
那么,为什么要拜访2016HO3小行星?人类是什么时候发现它的?这颗小行星上面隐藏着哪些宇宙的奥秘?
2016HO3小行星,位于距离地球数百万到数千万公里的深空中,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但它并不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不属于典型的近地小行星,而是一颗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的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因此它几乎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一直在地球附近“游荡”。美国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于2016年在浩瀚星空中首次捕捉到了2016HO3的踪迹。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准卫星的意思就是它其实也是一个绕太阳转动的一颗小行星,和地球一样。它的运动轨迹和地球是比较相近的,所以从地球上来看,它可能是保持在地球范围附近的相对于地球是周期震荡的一个轨道情况,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是把它叫作地球准卫星。
据介绍,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 “活化石”,具有极高科研价值。但也有科学家推测,这颗直径约40~100米的天体,很有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抛射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到达它附近之后,我们会进行拍照,对它的一些表面形貌特征,包括它的一些自转特性,对这些基本的物理特性我们进行一些分析,然后就是用光谱数据去看看它的物质成分。它的物质成分和月球、地球到底有什么相近的地方,这都是我们这次探测的一个重点。
今年上半年,天问二号即将启程,去追逐这颗振荡于宇宙之间的神秘碎片,采集它的样品并带回我国的实验室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大家可能会很好奇,小行星2016HO3,它的名字是什么含义呢?如何给小行星起名呢?
小行星的命名过程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命名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小行星的命名规则主要包括临时编号和永久编号两个阶段。临时编号用于新发现的小行星,以年份加字母加数字分别代表发现的年份、发现的时间段和发现的顺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2016HO3实际上是一个临时的编号,2016代表它是在2016年被发现,HO3代表它发现的月份和在这个月份上发现的顺序。
据介绍,所有小行星的临时编号均以发现年份开头;发现时间段则是将一年分为24个半月的周期,用字母A至Y表示,但是字母I不在其列,即A=1月上半月,B=1月下半月以,以此类推;发现顺序用字母和数字组合表示,规则为从A开始,同样略过字母“I”,当发现的小行星数目超过25颗时,添加下标的数字来表示字母已经循环过几次。临时编号仅用于初步发现阶段,若后续观测充分,小行星会获得永久编号及正式命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HO3这个编号就是4月下旬第89颗这个意思,它现在永久编号是469219。
为什么要探测主带彗星311P?
除了对2016HO3小行星进行探测之外,天问二号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
2013年,美国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内发现了一颗身后拖着多条尘埃尾、外观和彗星十分相似的小天体,这在干燥的小行星带中极为罕见。后经进一步细致观测,证实它不仅拥有小行星的稳定轨道,还会偶尔释放尘埃,因此被称为“主带彗星”,并命名为311P,成为人类确认的第七颗主带彗星,也是迄今为止形态最奇特的一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主带彗星是另外的一个类型的小行星,它不是彗星,但是它又有彗星的一些特征,所以把它叫作主带彗星,或者是活跃小行星。它可能会在距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喷发出一些物质,包括气体、一些颗粒,这也是被观测到的,也是另外的一个研究热点。
主带是绝大多数小行星运行的主要区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汇聚了太阳系内超过90%的小行星。传统理论认为,彗星一般来自太阳系边缘,包含着大量的冰物质。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内部冰物质受热蒸发,会形成壮丽的彗尾。
但311P却定居在小行星带,这里过于靠近太阳,阳光辐射强,被普遍认为难以保留水冰等挥发性物质。主带彗星打破了天文学家的固有认知。天问二号后续将探访311P这位小行星带的“叛逆者”,揭秘那些未解之谜。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李宁 陶嘉树)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