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动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人类每天都能感觉到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每年也能感受到绕太阳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但地球可不只是绕着太阳转,它还被太阳裹挟着以飞快的速度在银河系中狂奔。
每秒250公里,计算下来,每年太阳都会领着地球走过大约69亿公里的广袤星空,这趟旅途的终点是银河系中心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未来的地球会被黑洞吞噬吗?太阳系用如此高的速度狂奔,会同其他星系碰撞吗?
永无休止的黑洞狂奔
银河系核心的巨大黑洞叫人马座A,质量大概有400万个太阳,黑洞在很多人眼里是个贪婪的宇宙怪兽,吞噬任何靠近的物质。
看来太阳和地球也难逃被吞噬的命运,好在中心黑洞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足以让太阳带着地球继续安心兜很长一段时间的风。
不过根据科学家的最新观测,地球与这个黑洞的距离比几年前测量的27700光年更近了,不过在我们也不会很快被黑洞拉进去,至于距离的缩短也不是宇宙中出现了什么变动,而是因为我们测量的手段变得更精确了而已。
更何况69亿公里在宇宙的尺度面前十分渺小,虽然黑洞对于周边的物体拥有吞噬一切的可怕威力,但还是有一个影响范围的。按照现在我们同黑洞的距离,黑洞的引力影响对我们是微不足道的。
许多天体都在遵循着自己的运行轨道,除非天体已经非常接近黑洞的潮汐瓦解距离,才会被撕碎并吞噬,对地球而言这个距离还非常遥远,所以大可不必担心,黑洞吞噬地球的那一刻至少还有几万年。
至于太阳为什么会产生的运动,从宇宙的层面来讲也在过平常不过,引力是维持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月球因为地球的引力围绕地球,地球因为太阳的引力围绕太阳公转。
太阳自然也会因为更高级别的引力旋转运动,只不过整个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被太阳引力裹挟着一同前进而已。
看来我们常说的生活在路上不是一句心灵鸡汤,对地球来说就是字面意义的事实。
北斗七星咋不变?我们会被黑洞吞噬吗?
地球每天都在随着太阳狂奔,可是为什么我们抬头看北斗七星时,它们的位置好像从来不变呢?按照太阳这么猛的运动速度,这些星座不该早已飞出天际了吗?
还得说回宇宙空间的规模来,在人类的认知中,每秒250公里已经是人力不可及的速度了,中国从南到北不过也就才四五千公里,按照这个速度,横穿中国不过是一分钟以内的事。
可是将这段距离放在天文尺度下来比较就实在太过渺小了,且不说星系之间的距离,就连最基本的两个恒星之间平均距离基本上也在5.5光年。
如果把太阳和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缩小成玻璃珠,这两个玻璃珠之间的距离会超过六公里,如此遥远的距离让我们在观测的过程中很难看到恒星相对位置的变化,甚至几千年内都看不出明显差异。
人类历史的时间尺度还是太过短暂了,有史记载以来不过区区几千年,放在宇宙的尺度上来看,这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所以看不到北斗七星的变化实属正常,因为人类文明还是太过年轻了,年轻到没有给各大恒星的距离显著变化的机会。
既然地球离银心黑洞越来越近,会不会有一天地球被黑洞吞噬呢?如果只考虑这个单一因素,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宇宙能不能留给地球这么长的时间是个未知数。
现在的太阳已经人到中年,再过上十几亿年将会稳步进入老年状态,那时的太阳这会变成红巨星,体积瞬间膨胀,距离太阳最近的金星和水星将会被太阳吞噬,地球将会成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太阳系宜居的也将会向外扩散,那时的地球将不适合生物生存,成为一片熔岩地狱,按照现有的速度和距离来测算,哪怕地球已经完全不适合生物生存,很有可能也没有到黑洞的潮汐瓦解区,这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还是太过久远了。
即使每年靠近一点也不必担心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掉进黑洞,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虽然质量巨大,但按照现在的状态,黑洞引力对地球的影响比太阳引力要小太多了。
等到地球真正接近黑洞的潮汐瓦解距离时,如果那时人类还依然存在的话,估计早就已经找到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新母星了,或者说在太阳变成红巨星的时代,流浪地球的计划就已经正式开启。
所以说目前的情况根本不需要担心黑洞的吞噬问题,天文学家们向公众公布观测成果,并不是为了引起公众恐慌,而是告知公众这种天体运行现象而已。
太阳怎么没撞上别的恒星?
而且高速狂奔中的太阳系理论上讲也是很安全的,虽然恒星们也在做着高速运动,但是在宇宙的广袤空间之下,这种运动也都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外。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为5.5光年,一颗恒星要穿越非常漫长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接近另一颗恒星,而且即便接近了,它们的相撞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
而且这种平均距离的计算根据银河系的范围和信息数量笼统的计算出来的。
根据现实的观测,越接近银河系的中心,恒星的分布越密集,我们的太阳系可是属于银河系的郊区,这里的恒星分布比银河系中心少很多。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区域的恒星密度只有大约每立方光年0.004颗,所以恒星撞击事件的可能性确实有,但概率可就要小上太多了!
而且宇宙中恒星运动的模式非常复杂,太阳并不是在进行一条简单的直线运动,而是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
在运动过程中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引力,所以太阳轨道并不完全固定,轨道无时无刻都在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当然是难以察觉,从太阳出现以来,整个太阳系也不过绕着银河系中心转了大约二十多圈,所以人类对于太阳系的理解有那么一点夏虫不可语冰的意味。
再加上恒星的转动也并不只有太阳独一份,银河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旋转木马,所有恒星都在各自轨道上绕着中心旋转,虽然有时会彼此靠近,但空间泰国辽阔,碰撞几乎不可能发生。
恒星的运动还会受到暗物质的影响,我们入眼无法观测这些物质,但根据推测,暗物质占据了整个宇宙质量的85%以上,这些才是影响天体运动的决定因素。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中的暗物质分布会影响恒星的运动轨迹,虽然表面上太阳似乎在自由狂奔,实际上它一直受到暗物质和其他天体引力的共同作用。
暗物质的存在让银河系内部的引力场更加复杂,但也正是这种混乱才形成了最终的微妙平衡,暗物质的存在反而维持了银河系的稳定结构。
当然也并不是说经时间就没有碰撞的可能性,只是说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几率比较小而已,当星系之间发生剧烈碰撞或并合时。
星系内的恒星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会被星系带着加入碰撞大军,到那时恒星之间碰撞和被抛出星系的现象也就都会发生了。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太阳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实在太低太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算是星系之间也在缓慢运动,科学家已经观测到仙女星系正在以每秒约110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靠近,预计在30亿至50亿年后两个星系边缘会开始相互交错。
交错开始之后,仙女星系的引力将开始扰动银河系,银河系外围恒星可能会被逐渐撕裂。
即便如此人类也不太需要为此准备逃生计划,天文学中的相撞并不像现实中汽车行驶中那么惨烈,就算两个星系开始交汇,留给恒星之间的空间依然不小,单个恒星彼此相撞的几率非常低。
银河系和仙女星系的碰撞必然会改变星系的外观和结构,但恒星和行星系统被直接破坏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地球也很难因为这次星系碰撞遭受直接影响。
就算星系碰撞真的开始,人类依然还有数十亿年的时间做准备,按照现在人类的科技发展速度,别说数十亿年,千年之内人类就可能进入星际时代。
结尾
这么看来不管是太阳戴着地球坠入黑洞,还是两大星系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碰撞,按照人类的时间观念来讲,这些变化都极为缓慢而且非常稳定。
虽然听上去每年69亿公里的距离十分遥远,但可不要忘了宇宙的尺度,这种速度在宇宙的视角来看就像日常步行差不多,碰撞的概率很低很低,千万不要因为科学家的一番言论就过度恐慌,地球和人类现在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