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编译 陈骏达
编辑 Panken

智东西2月22日消息,据科技媒体gizmodo报道,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中国籍博士生Haishan Yang(杨海山,音译)决定起诉校方,否认了校方对他违规使用AI工具完成考试的指控,并索赔总计13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68万元)。

双方争议的核心是2024年夏天的一场考试。杨海山在摩洛哥远程参与了这场考试,需要在8小时内完成3篇小论文,禁止使用AI工具,但可以使用笔记、报告和书籍。校方认为,杨海山在考试中使用了AI工具,并决定开除他,这也让他失去了学生签证。

4名负责审查杨海山作业的教授称,杨海山的论文中包括了“课堂上未涉及的概念”、“在领域内不常用的缩写词”等疑似AI代笔的痕迹,写作风格“没有个性”。审查委员会还将相同的试题交给ChatGPT回答,他们认为结果与杨海山的作业十分相似。

杨海山则认为,上述问题可能是因为ChatGPT与他从相同的材料中引用了表述,教授门可能也编辑了ChatGPT的回答,让AI生成的答案与他的答案相似度更高。

杨海山的导师Brian Dowd站在他这一边,在给委员会的一封信中,他称杨海山是他所见过“读书最多”的学生,并评价道,在他从教的几十年以来,从未见过学校对一位学生有如此之大的敌意,他完全无法理解这一敌意背后的原因。

在法庭文件中,杨海山称被开除给他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和职业上的挫折,他认为,这几乎就是给自己宣判了学术“死刑”。

一、涉事学生即将于顶刊发文,但曾因使用AI润色被警告

杨海山来自福建省,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是村里第一个获得奖学金,去欧美学习的人。


▲杨海山(图源:Minnesota Public Radio)

他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了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决定在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攻读另一个博士学位,希望能留在学术界当教授,进行科研工作。

在日常的写作与科研工作中,杨海山会用AI工具来纠正语法错误、撰写研究代码,但他坚称在考试中没有使用任何AI工具。

杨海山的导师Dowd在明尼苏达大学从教40余年,主要研究健康政策与管理。Dowd称自己允许学生在课堂和作业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在明尼苏达大学开除杨海山的听证会上,他称认定学生是否使用ChatGPT作答是十分困难的。

Dowd也认为,杨海山无需使用这些工具便可以通过考试。据Dowd介绍,杨海山的学术能力很强,有一篇论文即将在顶级城市经济期刊《城市经济学杂志》(中科院一区SSCI期刊)上发表,此外还有其他正在进行中的研究。

不过,这已经不是杨海山第一次陷入AI工具使用的争议之中了。2023年10月,他被怀疑在一门课程的作业中使用AI代笔,但最终未被追究。

杨海山在这份作业的末尾写道:“重新写一下这份作业,让它看起来更自然一点,就像是一个外国学生写的,别太像AI生成的(re write it, make it more casual, like a foreign student write but no ai)。”他后来也承认自己使用AI检查了自己的英语写作,但否认在作业中使用AI回答问题。


▲杨海山涉事的作业内容

授课教授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主动撤销了对杨海山的指控,但当时明尼苏达大学向杨海山致警告信,称如果未来出现其他违规行为,上述事件也会被作为参考,一并考虑在内。

二、教授认为其回答没有“个性”,所在大学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明尼苏达大学涉事的4名教授至今尚未公开对外表态,但他们向明尼苏达大学提供了他们眼里杨海山使用AI工具作答的依据。

1、与最近的预考相比,答案异常长。

2、写作风格非常结构化(即使用标题、副标题和项目符号)。

3、使用大语言模型常见的措辞。两次使用“in summary”和一次使用“in conclusion”。

4、与ChatGPT的输出相比,文本明显相同或非常相似。

5、内容对于健康经济学来说是非标准的(即不在我们预考阅读列表的任何论文中),但确实出现在ChatGPT的输出中。

6、感觉“没有个性”,并且与该学生已知的写作例子不相似。


▲教授给出的部分判定理由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杨海山称自己不相信“个性”可以成为一个客观或一致的衡量标准,来判断是否使用AI工具。此外,他认为使用项目符号等结构化写作方式,能创作出更清晰、更简洁的回答。

杨海山还对学校使用AI回答作为证据的行为提出异议。在诉讼中,他指控明尼苏达大学听证会不公平地依赖“修改后的ChatGPT证据”,声称至少有10个实例中修改了用于与他比较的AI回答。


▲教授们认为杨海山的回答与ChatGPT类似

他指控学校的修改包括“省略关键内容,如摘要段落和标题”以及“减少输出关键部分的粗体格式”,最终输出的相似是因为人类和AI都参考了相同的来源。在指控之后,他自己在ChatGPT上输入了考试问题,并声称自己发现AI回答的内容和格式与教授们发现的不同。

明尼苏达大学的审查委员会认为,教授们有能力识别AI生成的论文,并批评杨海山的证词中缺乏依据。

负责处理杨海山申诉的校内行政人员称,博士研究就是要探索新思想,通常需要进行方法的创新,个人伪造数据的机会很多。因此,学院对博士项目或教职员工中的学术不诚实零容忍。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让外界怀疑此人过去所做的或者未来将要做的研究的真实性,还可能导致社会对整个学科失去信任。

在针对开除决定的申诉被驳回后,杨海山在联邦法院对明尼苏达大学提起了诉讼,并要求赔偿57.5万美元,同时撤销开除决定并公开道歉。他还对副教授Hannah Neprash提起了诽谤诉讼,要求赔偿76万美元。

结语:学术界AI使用仍存争议

杨海山事件是学术界AI使用争议的一个缩影,当下,学术界对何时可以使用AI、如何使用AI的讨论尚未有定论。AI在生物学、药物发现等领域的探索似乎接受度更高,但直接使用AI代笔、或是根据提示词生成文章的行为仍存在诸多争议。

国际期刊对AI使用的相关规定近来有放松的态势。顶级期刊《科学》、《细胞》、《柳叶刀》等都已允许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使用AI工具,但要求作者必须对AI内容负责,并披露AI工具的使用。不过,国内的各大期刊对AI使用还是持谨慎态度,不少高校也在毕业论文的审查环节中加入了AI率的考核。AI在学术界的应用边界和伦理规范,或许仍需进一步明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