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施行军衔制,十大元帅、十大将以及众多上将、中将、少将等军衔各有归属。然而,在最初拟定的授衔名单里,陈毅并未被列入元帅行列,林彪位列第五,粟裕排在第七。

依据相关规定,已在地方任职的同志通常不再参与军队授衔,因为陈毅已经担任上海市长,但在周恩来总理的极力推荐下,陈毅最终被评为元帅,粟裕则被授予大将军衔,且在大将中排名第一。



多年来,不少人为粟裕感到惋惜,觉得他战功赫赫,仅授予大将军衔似乎偏低。党外高层的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也持有相同看法。不过,评选军衔并非只依据战功,还有诸多硬性条件。

粟裕于1907年出生,1925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求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粟裕积极投身各类革命活动,参与了南昌起义,随后进入井冈山,还参加了历次反“会剿”以及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粟裕大将半生征战,身负六次重伤,除了弹片留在颅内那次,还有一次差点截肢。

1933年5月,担任红11军参谋长的粟裕在硝石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臂中弹,主要动脉受损。1941年,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同时兼任第六师师长。在这一时期,他面临着苏中地区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乡”和“蚕食”行动1944年,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解放了苏中、浙西地区的大片国土。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指挥了苏中战役,还参与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毛主席对粟裕所具备的卓越军事天赋给予了高度肯定,曾多次公开称赞粟裕善于打仗。

1947年1月,新四军的番号刚刚被撤销,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进行了统一整编,同时撤销了山东军区。原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以及华中野战军共同组建成了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在这一时期,陈毅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则担任副司令员。



同年,著名的莱芜战役正是由粟裕指挥作战的。经过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实力不断增强,武器装备变得更加精良,部队的士气也愈发高昂。尤其是粟裕和陈毅,他们以身作则,在这场战役中对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以及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有了更深入的学习,自身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莱芜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当局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甚至进一步加剧了敌人的经济危机。在国民党内部,徐州的“绥靖公署”因此被撤销,薛岳也被免去职务。

尽管粟裕在中国革命和战争中表现卓越,但他未能满足元帅评选的严格条件。



元帅评选条件包括:参与创建过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时期军团级领导职务;抗日战争时期有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有突出贡献;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显然,粟裕未能满足这些条件。

相比之下,被授予元帅的十位将领均符合上述要求。实际上,若单纯论军事能力,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在很多元帅之上,这是众多熟悉军事历史的人公认的事实。

令人费解的是,除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在此之后的日子里,粟裕将军的仕途却屡屡不顺,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



陈赓作为粟裕的战友,对其中复杂情况十分清楚,也曾善意地提醒过粟裕。陈赓感慨道,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二是不迎合上司的人,而粟裕这两点都占了,难免会遭受挫折。

粟裕将军始终坚守自身的原则与初心,刚正不阿,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学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