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需要重新整顿,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刘少奇的肩上。

在整顿过程中,刘发现粟裕这人特别能打仗,是个难得的将才。

回到中央后,他就跟毛说,自己发现了两个宝贝,一个是饶漱石,擅长文治;另一个就是粟裕,那可是个军事天才。

毛一听,粟裕还是当年井冈山的老红军呢,心里就更多了几分信任。

01

在朱、毛、刘这三位领导人里,刘对粟裕的关心可以说是最多的。

但无奈的是,刘主要负责的不是军事,所以也没能给粟裕多少实质性的军事帮助。

到了1945年,毛在重庆谈判,刘就主持中央的工作。

那时候,他让粟裕当华中军区的司令员,张鼎丞当副司令员。

其实按当时的情况,张鼎丞当一把手可能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但粟裕这个人特别顾全大局,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司令员,就主动推辞了。

这就是粟裕生涯中“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第一次让司令。

一年后,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刘在延安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还特意在家里搞了个聚会,把朱德、彭德怀这些人都请到自己窑洞里来庆祝。

那时候,刘已经把粟裕当成自己人了。

淮海战役之前,毛把陈毅调开,让粟裕挑大梁,这里面除了粟裕的个人能力外,也有刘的功劳。

工作上,刘对粟裕是大力提拔;私下里,他对粟裕也是关怀备至。

1951年11月,粟裕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上任前他到上海治疗右臂的旧伤。

刘知道后,特意跑到粟裕的驻地去看望他。

那时候刘已经是副主席兼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了,位高权重。

粟裕一看刘来了,惊讶得不得了,连忙出门迎接,说:“少奇同志,应该是下级看上级,哪有上级看下级的道理啊,真是不敢当啊!”

刘却爽朗地笑着说:“怎么不敢当?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

两人关系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后来,粟裕也私下拜访过刘,向他汇报军队的情况。

02

1955年,军队开始搞军衔制,刘为了让粟裕能评上元帅,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

按照当时的评选规则,已经转入行政系统工作的刘、周、邓等人是不参与评选的。

但刘却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说既然陈毅当时已经是外交部长了,那他也不应该参与评选。

如果陈毅不评选,那新四军以及第三野战军里必然得出一位元帅,这个人选,刘心里早有人选,那就是粟裕。

说实话,刘的提议并不无道理。

粟裕在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里的战功和才能都是有目共睹的,论资历、论战功,粟裕当元帅都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粟裕当时还担任着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可是军队里的核心人物,怎么也得给个元帅当当吧?

可就这么一个合理的要求,却硬是被周给顶了回去。

要知道周可是出了名的脾气好,和人打交道向来都是迂回曲折,从不会硬顶。

而且,周和陈毅关系好,这没错,但他和刘、粟裕的关系也不错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还得从刘身上找。

刘一开始是在白区工作,接触军队并不多。

等到延安整风之后,他成了二把手,但军队里的那些头头们却不怎么买他的账。

刘少奇心里也明白,他得在军队中拥有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站稳脚跟。

于是,他开始在后起之秀中寻找合适的人选,粟裕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

所以,刘对粟裕是格外的关照,又是推荐又是拜访,还经常在会议上表扬粟裕的战功和才能。

粟裕对此也是颇为感激,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

可刘这么做,却犯了忌讳。

要知道,自古以来,最高领导人都忌讳接班人插手武装力量。

所以,尽管刘为粟裕争取元帅军衔的事情费了不少心思,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03

当刘从毛的助手转变为元首之时,确实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与考验。

毛对刘的期望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如何为接班人铺路,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对人才的巧妙运用与布局。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前任领导通过“冷藏”人才来助力接班人的例子。

这种做法往往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政治策略,也包括对未来局势的预判。

毛对此自然也是了然于胸。

粟裕将军,作为军中的杰出代表,其能力与威望都是无可挑剔的。

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命运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毛没有给予粟裕元帅军衔,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这是一种对人才的暂时“冷藏”,以备将来之需。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时故意贬低了大将军李绩,这一举动在外人看来或许不解,但实则暗藏深意。

他深知儿子李治即位后,需要一位威望与能力兼备的老将来稳住朝纲。

于是,李治登基后,李绩被重新启用,不负众望地为大唐守住了北部边疆,确保了国家的安宁。

无独有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说:“我给你找了一个治国的人才,等我死后你可以用他。”

这个人就是方孝孺。

在朱元璋的时代,方孝孺虽然名扬天下,但却被“冷藏”了十年,没有得到任何提拔。

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让方孝孺沉淀心性,积累更多的学识与智慧,以便在朱允炆即位后,能够成为一股稳定朝局的力量。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种试探与考察,看看刘如何处理与粟裕这样的重要军事人物的关系。

数年之后,粟裕被调离军队,这一决定同样引人深思。

或许,这是毛为了更进一步地观察与测试刘的处理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权力的制衡与安排。

至于粟裕本人,作为一个大气朴实、低调且没有政权野心的军事家,他可能更多地是专注于军事本身,而对于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与布局,或许并不完全明了。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过去时,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毛还是刘、粟裕等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深谋远虑且深思熟虑之人。

他们的眼光与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与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