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蘑菇
前言
众所周知,在整个革命斗争时期,毛主席做出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曾多次力挽狂澜,附救万民于水火,没有人不佩服他。不过,除了毛主席之外,在整个革命斗争时期,众多的将领也付出很多,若没有他们,革命不会进站那么快,由此,为了表彰这些将领,新中国在1955年举行了大授衔仪式。
在授衔仪式中,按照众将领的综合表现授予军衔,许多将领是比较谦虚的,主动提出降职让帅,比如罗荣桓元帅,在罗元帅心里,粟裕更有资格获得元帅军衔,但毛主席没同意,这是为何呢?
01
罗荣桓1902年出生在湖南,受到家庭影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7岁时,已经是出门在外读书,当时,国家正被革命思想笼罩,他受到了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投身革命运动。随着革命之火越烧越旺,他觉得可以带动家乡父老参加革命,于是回到了家乡。在他的带领下,土豪劣绅得到了惩处,老百信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为后续湖南地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1927年,罗荣桓光荣入党,先后追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等事件,在此期间,被毛主席关注。来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组建后,他担任师政委,长期活动在山东,凭借着一次又一次重创敌人,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权。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带领部队又赶赴了东北地区,后来成为了东野主力。
02
粟裕,单单说资历的话,并不逊色于罗荣桓,甚至可能还更优秀,参与过很多大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1928年湘南起义后,粟裕便跟随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先后担任部队营长、师长等重要职位。1934年,他又被调到了闽浙赣军区,职位是参谋长,在他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被稳固,组建了一支能力很强的部队。抗战时期,粟裕主要活动在皖南地区,面对日寇,他一点都不畏惧,歼灭过不少日军部队,俘获了不少日军军官。
皖南事变后,粟裕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凭借吸收年轻子弟兵,让新四军有了充足的战斗力。内战后期,因为山东地区的大部队调到了北方,粟裕开始整合部队,为三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粟裕先后指挥部队在孟良崮、莱芜等地对抗国民党军,连战连捷,收获颇丰,重挫了敌人的锐气。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十多个纵队参战,歼敌40多万人,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后来,毛主席还将解放那座岛的事情交给了粟裕,虽然最终没有成功实施,但毛主席充分认可粟裕的指挥军队的能力和对军队的部署,这是一般人没有的。
02
从军功方面来看,两人很难比较出一个高下。其实,两人都被列进过开国元帅的候选人名单,说起来,在罗元帅让帅之前,粟裕就提出了让帅,也是主动提出的,毛主席同意了,也就将粟裕放进了上将名单,排在第一位。
后来,罗元帅想让出自己的位置给粟裕坐,毛主席自然不会答应,再说了,在毛主席眼中,觉得罗荣桓配得上元帅军衔,如果不接受,可能会引起一些骚动,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罗荣桓当年曾率领过山东地区的主力部队,后来因为需要调到了东北地区作战,将士们都有很充足的经验。相比之下,粟裕的三野就不同了,是后来整合的,虽然队伍规模不小,但相对资历和对敌经验来说,还是照着罗荣桓所部差点。
如果让粟裕顶替罗荣桓的位置,那么很多人就会以为粟裕下面的将士超过了罗荣桓下面的将士,将士们难免会有些不服气,一旦这种现象出现,带来的后果就不可估量了,有可能造成士气低落的影响,甚至日后需要协同作战没法打。
结语
面对功名,两人都是比较谦虚低调的,这是很值得赞扬的一件事。其实在他们眼里,军衔这个东西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愧对军衔荣誉,其实在我们后人看来,他们都是完全配得上的,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是有记载的,广大群众是不会忘记的,他们的精神会被一代代传扬下去,他们的名字会镌刻在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