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通知,首批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聚焦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核心场景,探索“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育、以智助评、以智助研”的实践路径,增进教与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形成一批“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经验,逐步向全市中小学辐射推广。



学段全覆盖

遴选出的中小学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高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让不同学段的学校都能够根据各自校情开展差异化的试点探索。


场景全覆盖

遴选出的中小学申报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覆盖了《成都市教育局关于遴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的通知》发布的全部应用场景集(教师备课、课堂管理、作业管理、答疑辅导、试题命制、教学评价、教学分析),形成了全过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试点格局。



⭐时间推进“三步走”

2025年3月前,完成试点校应用场景实施方案规划设计;2025-2026年,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注重问题导向,加强交流互动,通过试点成效监测,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7年,形成经验性成果并向全市辐射推广。


⭐任务推进“四变革”

人工智能赋能学习方式变革。

精准识别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资源;实时监测学习进度并自适应调整学习难度;建立智能答疑系统提升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变革。

智能分析教学目标与内容,辅助教学资源开发;实时收集学情反馈,精准识别教学难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智能生成个性化作业;基于真实问题,创建场景化试题资源库。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变革。

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聚焦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行多维度课堂教学智能评价;实时追踪学习数据生成“学习者画像”;建立学习情况智能评分系统。

人工智能赋能教研方式变革。

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模式;提供教育研究成果与教学案例智能推送;开展跨校跨区域教师交流与资源共享;利用智能工具提升教研科学性与实效性。


⭐实施条件“五保障”

教科研引领机制。

组建专项课题研究团队;设立跨学科“人工智能+教学”教研组;建立常态化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制度和程序;聚焦问题设计任务,建立任务推进分工和监测机制。

动态监测机制。

组建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试点成效监测团队;实施“过程跟踪+结果评估”双轨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情况,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关注实施反馈情况;建立优秀经验共享机制。

交流共享机制。

组织各学科进行试点经验交流分享;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交流活动;系统整理优秀教学成果与管理经验。

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试点学校和参与试点教师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课题研究、专项赛课与优秀论文评选。

条件保障机制。

落实专项经费与试点软硬件资源配置 ;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机制。




欢迎关注掌上金牛

编辑|包包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