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某三线城市一则“招聘博士担任市直公办学校教师”的公告引发热议。地方中小学缺教师,面向社会招聘师资,这是很正常的,但三四线城市招聘博士担任中小学教师却不常见。而这背后,很可能是教育资源的重新洗牌。



1

其实,安徽某市的做法并非孤例,之前就有不少地区面向博士等高学历群体招聘中小学教师了。比如杭州、深圳等地,许多中学早已将清北博士纳入教师队伍。甚至还有一些县级中学以百万年薪吸引名校博士。大家这么拼命的招揽,通过政策倾斜或者高待遇吸引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主要就是想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研究化趋势加强,博士的科研能力是课程创新、竞赛辅导的“硬通货”。很多在中小学任职的博士,不是仅仅“教书”,他们会承担课程研发、国际交流、跨学科项目等多种工作。

当然,也不是所有入职中小学的博士都是自愿的。现在一线城市优质岗位饱和,部分博士只得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三四线城市稳定编制,这是一种比较无奈的就业选择。

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博士是学术能力,不一定教学能力也很强。苏州大学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博士教师因“水土不服”选择离职,这暴露出科研思维与基础教育需求的错位。

2

需要承认的是,博士“下沉”三四线城市,跑到中小学当教师,是一件好事。但也反映了中小学内卷的加剧,当博士成为竞争对手,普通师范生的处境就愈发尴尬,他们的就业机会被严重挤占。

像北京某区属中学招聘,非师范名校硕博占比超过80%,师范生连简历关都难突破;还有深圳的部分中学,在招聘教师时明确表示“博士优先录用,师范生需额外考核教学能力”。

今天的社会依旧是“学历型社会”,即便学历贬值严重,人们还是崇拜名校、崇拜学历。于是许多学校将博士学历设为招聘门槛。面对这种竞争格局,普通师范生需要主动寻求突围之道。

首先要深耕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参加教学技能大赛、获取权威教学认证等方式,形成区别于高学历竞争者的差异化优势。其次要拓展就业视野,将目光投向新兴的民办教育机构、在线教育平台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帮扶项目,这些领域往往更看重实际教学能力而非单纯学历背景。第三要积极参与"教育+"的跨界融合,例如教育科技产品研发、课程设计等复合型岗位,开辟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曾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定会面临洗牌,普通师范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实力,才能在教育领域“立足”。

但不管怎么洗牌,在基础教育阶段,博士和普通师范生肯定是“共生”的。博士教师仍将集中于经济强市或特色学校,他们承担课程研发、竞赛指导,而师范生负责基础教学,形成“双轨制”分工。

不过,人口外流型的三四线城市,应该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加入“博士争夺战”,因为盲目追求“博士率”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点亮每个孩子的光,而非让教师陷入“卷学历”的困局。

今日话题:你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有具备博士学历的一线教师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