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茂林
春秋时期局势动荡,齐国周围的一些小国常常遭受所谓夷狄等外部势力的袭扰。齐国相国管仲对齐桓公进言:“这些小国一旦被占,我们也将陷入危险境地。”齐桓公问:“那该如何应对呢?”管仲回答:“我们一方面要帮助这些小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让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心拥护我们。一旦国家受到威胁,全国上下就能团结一心共同御敌,国家自然就能保持安全。”
民安则国安,这正是齐文化国家安全思想的生动体现。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这些思想在齐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遇到灾荒年,齐国官府开仓放粮(AI制图)
以民为本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的这句名言揭示了齐国治国理政的核心密码。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满怀雄心急于称霸,管仲却力谏“先富民后图强”。管仲深知,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真正强大。在管仲主持下,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分级征税。对贫瘠的土地减税三成,以减轻农民负担,让他们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生产中;对肥沃的土地则加征一成,以实现税收的合理分配。这一政策效果显著,仅三年时间,齐国国库就逐渐丰盈起来。
在临淄城郊出土的齐国农具,默默地诉说着那段繁荣的历史。从这些出土的农具可以推断,当时农户平均耕作面积增长了,粮食产量增加了。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印证了齐国“藏粮于民”的治国智慧。充足的粮食储备不仅保障了百姓生活,也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齐国的民本思想,不仅体现在经济政策上,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中。管仲推行“九惠之教”政策,这是一套全面而细致的社会福利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规定:设立“疾馆”,让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得到照顾和关爱;派“掌病官”定期探视患病百姓,及时了解他们的病情,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一子徭役,八十岁以上免两子徭役,减轻家庭负担,让老人安享晚年。
当遭遇大旱等自然灾害时,官府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在困难年份,齐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心即长城”的理念。正是这种对百姓的关爱和重视,齐国在面对外来危机时,民众能够团结起来,上下同心,化险为夷。百姓们深知,国家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是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保卫国家。
富国强兵
站在临淄古冶铁遗址前,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当年“官山海”战略的磅礴气势。管仲首创盐铁专卖制度,将国家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在手中。每年十月至翌年正月,官府开放民间煮盐,百姓纷纷投入到盐业生产中。待盐煮好后,官府统一收购,然后加价销售,这样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出土的“盐官印”封泥,见证了齐国盐业“寓税于价”的智慧。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食盐,不知不觉间就缴纳了税款,却不会感到税负的沉重,国库却在悄无声息中日渐充盈。这种巧妙的税收方式,既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不会引起百姓反感,一举两得。
齐国的经济智慧,还体现在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战”思维上。面对鲁、梁两国的威胁,管仲禁止齐国织造绨布,鲁、梁两国得知后,全民弃农织绨,将大量人力和资源投入其中。到了春耕时节,管仲下令闭关禁运,鲁、梁两国瞬间陷入困境。由于缺乏粮食,谷价飞涨,国家陷入混乱,最终不战自败。这种“商战代兵战”的谋略,在齐地出土的商贸竹简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在经济富足的基础上,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增强。管仲提出“作内政而寄军令”,将国内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立一军,平时负责治安,战时则直接转化为作战部队。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国内稳定,又使军队训练有素,随时可以投入战斗。齐国还大力发展冶铁技术,制造先进兵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齐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多次取得胜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和平外交
齐长城遗址的烽火台上,虽然早已不见狼烟弥漫的场景,却铭记着齐国“九合诸侯”的和平智慧。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盛大举行,齐桓公与诸侯们歃血为盟,共同约定“毋曲防,毋遏籴”,也就是各诸侯国不能擅自阻断河流,不能扰乱粮食流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粮食安全和河流管理的协作机制,各国之间不再随意修筑堤坝阻碍水流,也不再随意禁止粮食流通。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各国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齐国获得了各国的信任和支持,盟主地位树立了起来。
“救灾恤邻,道也。”面对邻国的灾难时,齐国能够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彰显了齐国以德服人的外交理念。这种仁义之举,赢得了各国的尊重,也为齐国树立了良好形象。
齐国的和平基因,深深地根植于其文化血脉之中。管仲主张“亲四邻”,为了践行这一理念,齐国在淄河岸边修建了“迎宾亭”,专门接待外商。考古发现的齐国驿站遗址,不仅配有马厩,方便外商的马匹休息,还有粮仓,储备着充足的粮食,甚至配备了“翻译”人员,解决了外商与当地人因方言而造成的沟通障碍问题。齐国还规定,外商“三车货物入境即享免费食宿”。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贸易。齐国的商队更是西抵大漠、东至大海。通过贸易往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实现了互利共赢。
未雨绸缪
齐国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更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管子》中明确记载:“春禁伐木,夏禁捕鱼。”这一规定体现了齐国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在齐地出土的“禁猎令”骨刻,明确标注了禁猎期和保护区范围。这些禁令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确保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桓台马踏湖湿地曾是齐国的古代水利系统,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调节水文,保持水资源的平衡,还能防御洪涝灾害,保护周边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一水利系统的存在,展现了齐国生态安全的前瞻布局。齐国的统治者深知,生态环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盐铁专营到粮食储备,从经济战到生态观,齐文化的国家安全思想流淌着“民安则国安”的智慧。当我们凝视那些充满智慧的律令条文时,仿佛能看见管仲正指着古老的城墙,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安全不在高墙深池,而在民心向背;不在刀剑锋芒,而在仓廪丰实。”
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深刻地启示我们:真正的安全之道,既要筑牢经济、军事的硬实力,更要培育民心、文化的软实力。这或许正是齐文化给予现代国家安全观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