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教师团队参与研发的北斗卫星基准索定位技术,正在世界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上精准定位每一根钢索——这是该校“价值引领、团队共生”教师发展模式结出的硬核成果。

该成果并非个案。作为贵州省交通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近3年来,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教师团队年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超200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65%,带动学生技能竞赛排名跃居全国前30,相继斩获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超97%……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喀斯特山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

一所地处西部的职业院校,何以取得这样的教育成果?答案藏在“价值引领、团队共生”的教师发展逻辑中。近年来,该校以“价值引领、团队共生”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锻造出众多既能教书又会造桥的“双师型”队伍,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方案”。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进”

强教必先强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当下职业教育“教师下不去、技术跟不上、课堂离产业远”的普遍困境,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聚焦新时代“四有”标准,坚持团队引领,多元协作,通过政校企联动,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以前多为单兵作战,现在有了团队的支撑,教学科研更有底气。”说起学校推行的“四级”教师团队培育体系,学校的青年教师们纷纷点赞。该校构建的“系-校-省-国”四级教师团队培育体系,纵向分阶制订“学校-专业-团队-个人”四级发展规划,横向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组建教师团队,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团队结构。


团队教师开展姬昌桥加固改造技术服务。

“我们着眼于‘老中青、高中低’搭配互助,聚焦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数字素养等提升,以互促、交叉方式,聚力解决行业技术问题、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助互促,协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目前,该校已形成以5个国家级团队为示范、15个省级团队为支撑、32个校级团队为主体、48个系级团队为基础的团队培育体系。各级团队协同发展,通过引领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企业实践锻炼、教师技能比赛等,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维共进,实现了教学研究的“百花齐放”。

为激发教师团队活力,学校还完善教师团队和教师评价标准,实现个人、团队评价一体化。学校分类制定教师团队建设标准,完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指南、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指南等,构建多角度、多维度、可量化的“目标-过程-结果-成效”一体化评价体系。“我们不仅关注教师个人的发展,更注重团队整体的进步。”该校负责人表示,通过构建个人与团队一体化评价体系,实现了个体与团队发展同步同向,有效激发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从“单一培养”到“多元共育”

“企业导师手把手教,学校老师面对面讲,这样的学习方式太棒了!”每每在学校开展的“工地课堂”中,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反馈。为了让专业教育教学更接地气,学校不仅把课堂搬到项目施工现场,还与多家企业达成共建,让学生获得校企双方的联合培养,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而这,正是贵州交通职大通过多方协同,搭建多元培育平台,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的缩影。为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该校聚焦产业需求,依托联合体、共同体,政校企协同联动,通过共建团队、共育双师、共研项目、共建资源等方式,搭建了博士工作室、企业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育基地等多元培育平台,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举行导师结对仪式,青蓝相继传薪火。

同时,学校与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共建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紧跟岗位技能需求,共商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共研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目前,已建设国家职教专业资源库1个、在线精品课程6门。此外,学校柔性引进银龄名师,建立夕霞学院(老年大学),实施教师成长青银工程,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加大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例如贵州省增材制造技术生产性产教融合基地、桥旅融合综合实践实训基地、汽车检测站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企业工作室(站)、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产教融合基地36个;探索“1+N”(1个团队+N个企业案例)模式,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7个,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为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该校还引进行业专家,领衔建立博士工作室4个,研究行业发展方向与痛点难点。跨专业组建专兼结合科技创新团队,灵活聘用形式,“一人一策”引进企业大师,校企共建省级研发中心3个、工程中心3个、研究院5个。 “博士工作室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让我们能够参与到行业前沿技术的研究中。”该校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

数字赋能:促进教师职业生涯高质量发展

“学校完善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让我们更有动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说起工作中的“获得感”,贵州交职大的教师如数家珍。近年来,学校不断建立健全“团队考核+分类发展”考核机制,通过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激发团队活力和教师潜能,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对各类型教师团队实行智能化、数字化、过程化管理。

有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还要让这些内容能够真正落地生效,受惠全校师生。借助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东风”,学校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分层分类培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战能力、健全管理机制激发团队活力,全面探索出了一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新路径。

“我们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教师团队的智能化、数字化、过程化管理,有效激发了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学校不仅建设了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平台、虚拟图书馆、智慧教室、数字化学习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基础设施,还开发了基于“教、研、训、管、评”多维度数据采集的师资发展服务信息系统,建立起教师成长档案与报告,根据教师认知水平、专业能力分层分类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实行一人一策、精准培养。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数字工具和教学方法。

硬核成果:为职业教育提供“贵州方案”

“通过组团队、定规划,搭平台、建机制,强管理、抓服务,我们的教师团队实现了‘人人进团队,人人有平台’的局面,帮助教师实现个人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教师发展共同体培育模式的助力下,近年来,学校有68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青年科技英才及省级教学名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大赛获奖145项,主持参与国家教学标准20个,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规划教材26本。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教学团队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教学团队分别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喀斯特山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校还先后接待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26所省内外职业院校来函来访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团队发展等方面经验学习,近5年,累计开展省级及以上师资培训3340人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8937人次,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图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