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练习‘三节龙’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身体的协调性。”……近日,在关田中心小学校园里,鼓乐声与欢笑声交织回荡,学生们手持龙棍,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三节龙”,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非遗知识,学习非遗技艺。
据介绍,“三节龙”是关田镇田心村的一种民间灯彩,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地村民把这种“三节龙”称为“泥鳅沾灰”,即形容“三节龙”舞动起来犹如泥鳅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乱跳。“三节龙”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龙由3节组成,分龙头、龙身和龙尾,并由红绸串成,龙头上绘有八仙、灶神等图案。
记者了解到,在非遗进校园的热潮中,该校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普及“三节龙”表演的相关技能和知识,音乐课老师采集传统唢呐曲牌改编成伴奏,美术课开展龙饰彩绘创作,体育课则学习基本步法,助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2024年,该校设立“三节龙”社团,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该校“三节龙”社团已吸引30余名学生参加。
“最初担心孩子们觉得老土,没想到他们学得非常起劲。”关田中心小学校长朱新赟说,“三节龙”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通过非遗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们在欢乐中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罗 敏 汤丰华
版面编辑:陈晓红
责任编辑:杨晓斌
值班主任:徐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