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厅局长访谈”专栏,刊发各省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访谈,宣传各地召开教育大会和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核心内容、重点举措等。

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一组图片、一篇专访,来了解青海在进一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细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方面,有哪些科学考虑和扎实举措——

视频带你看


图片带你看



海东市平安区二小教育集团师生参观科技馆。(资料图片)


青海大学学生在进行实训。(资料图片)


青海师范大学开展助力边远乡村牧区体育美育浸润计划行动。(资料图片)

报道带你看


着力打造“三个样板” 奋力谱写教育强省建设崭新篇章

——专访青海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申红兴

长期以来,青海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青海在进一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细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方面,有哪些科学考虑和扎实举措?对此,记者专访了青海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申红兴。

问:请您介绍一下青海省教育大会对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作出了哪些部署?

答: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按照“393”的工作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第一个数字“3”是目标,即打造教育发展3个样板。打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青海样板、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样板、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青海样板。

第二个数字“9”是路径,即实施教育强省建设九大工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固本铸魂工程、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工程、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工程、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教师队伍强基创新工程、开放办学加速升级工程、教育改革系统推进工程和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工程。

第三个数字“3”是保障,即构建支撑教育强省建设的3项保障机制。建设教育强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围绕教育强省建设新要求优化教育经费使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助力社会稳定大局。

问:青海地广人稀,具有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如何让教育资源精准覆盖、适配学生需求,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答:一是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强县域人口出生与流动监测分析,前瞻性开展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扩大公办普惠性幼儿园资源,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稳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总量。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体系化办学提升。坚持“少而精”发展中职教育,实施高职院校改迁建和新校区建设工程,探索完善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职教招考方式,构建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推动高等教育优本扩容。聚焦我省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薄弱环节,统筹“两重”“两新”等各渠道资金,大力实施优本扩容工程,有序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实施高校教学科研设施、学生宿舍等一揽子建设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高校办学承载能力和内涵实力。推动高考综合改革等重点任务平稳落地。

问:青海职业教育领域结合本地产业,探索出了哪些产教融合的经验?

答:一是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搭建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平台,各职业学校与省内外1450家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与45家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订单班等。目前,已建成1个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设立25个大师工作室,培育15个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力推动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

二是努力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持续建设包括绿色算力、高原清洁能源、高原生态农牧业等多家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形成产教资源匹配、供需对接、双向互促新格局,不断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

问:青海如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为教育强省建设赋能?

答:重点打造“1+6+N”青海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发展体系,立足提高全省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用好1个智慧教育平台;实施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应用水平提升、数字素养提升、基础支撑环境优化、绿色发展网络空间营造六大行动;建设N个智慧教育试点区和示范校,形成全省教育数字化新业态。

问:请说说您心目中的2035年教育愿景。

答:通过全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我们相信,到2035年,青海教育将完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全省各项教育普及指标普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好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教育领域为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青海省成为“孔雀西北飞”的人才聚集新高地,以“三个样板”为标志走出一条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


链接

青海教育强省建设重点举措

一是办好更高水平的思政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大思政课”建设和推普提升行动,培养“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时代新人。

二是开展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工程。统筹“优存量、挖增量、保峰量”,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巩固提升省内异地办学,实施高等学校学位扩容和中职资源布局优化。

三是系统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构建以公办园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行动,让更多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四是分类推进高校特色发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青海高原“双一流”建设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体系。加快高等研究院建设,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建设“孔雀西北飞”的人才聚集新高地。

五是打造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为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六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坚持依法治教,完善学校章程,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七是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教师培养与培训,优化教师配备与管理,提升教师待遇与地位,完善教师激励约束和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以教师素质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八是推动教育帮扶提质增效。打造教育帮扶升级版,从战略高度探索教育帮扶提质增效的新路径,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支持省内高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九是实施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工程。紧跟人工智能发展新变革,实施青海教育数字化提升行动,建好用好青海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数字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等工作落地,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支撑作用。

文字 | 林冰莹 余闯

视频 | 育见新闻视频号

来源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

厅局长访谈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