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金子》剧照(左二)、《江姐》剧照(左三)、《李亚仙》剧照(右一)
“重庆的文艺发展既需要扎根传统、守护文化根脉,又需拥抱创新、回应时代需求。未来,希望依托《重庆晚报》等本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量,共同书写重庆文艺的新篇章。”
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中,59岁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仍活跃于舞台的演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庆晚报》就持续报道与关注沈铁梅,见证与陪伴她的艺术之路。“《重庆晚报》今年将迎来40岁生日。作为川剧人,我的艺术生命与这份报纸的笔墨香早已深深交织。”
结缘
记得第一次与晚报结缘,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我刚凭借《三祭江》摘得“梅花奖”,晚报的记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舞台背后的汗水与坚持。他们说:“沈铁梅的戏,是用生命在唱。”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川剧人的孤独与执着,竟被一篇报道道尽了心声。
看见
2016年,梅葆玖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我正随团在欧洲演出。深夜接到晚报记者柳青的电话,她轻声问:“沈老师,您能谈谈梅先生对川剧的关怀吗?”那一刻,我哽咽着回忆起1999年梅先生为《金子》颁奖时的场景,他说:“川剧的魂魄,在你们身上。”晚报的报道让这份跨越剧种的情谊永存纸上,也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守望者的惺惺相惜。
守护
这些年,晚报不仅关注我的舞台,更关注川剧的命运。2023年,我们推动川剧保护传承立法时,晚报用整版篇幅探讨“方言与戏曲的未来”。
四十年风雨,晚报用文字守护着重庆的文脉,而我用舞台演绎着巴渝的魂魄。未来,我愿与晚报继续携手——让川剧的锣鼓敲响在更多年轻人的心里,让红岩精神随着报纸的墨香代代相传。正如我在《江姐》中唱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愿我们的故事,也能如红梅般,在时光中绽放不朽的芬芳。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
“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征集
1985年5月1日,重庆地区第一张都市报——《重庆晚报》创刊。今年,它将迈入创刊的第40个年头。
它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及“中国十大晚报”等荣誉;它始终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理念;忠实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命运……
春华秋实40载。从纸媒到智媒,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到全媒体传播的多面手。如今的《重庆晚报》,在重庆轨道全线网上线,以正年轻、正活力的面貌,与这座城市天天见,继续引领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为反映这4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拼搏进取精神,讲述这些年来重庆人生活的日新月异和所思所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厢遇晚报——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集活动,邀请你用一张照片分享你与《重庆晚报》的故事,用一段文字讲述你与它、你与这座城的不解之缘。
在此,本报真挚地希望在这场跨越时间只为寻找共同记忆的征集活动中,能看到你的身影,让那些值得记录和收藏的瞬间“昨日重现”,让那些值得发扬和传承的点滴能激励我们再次启航!
扫码填写“我与重庆晚报的故事”
更多故事回顾
1、“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 “十大感动人物”周书平的新春全家福
2、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②|《重庆晚报》这个栏目 促成设立“为重庆争光奖”
3、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③|残奥冠军廖克力: 《重庆晚报》陪我走过30年
4、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④|九寨沟地震后的“母亲海”
5、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⑤丨持续帮助 “乖乖”的这17年
6、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⑥|爱情天梯 晚报献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7、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⑦|扎根巷陌,书写人间 “巷子记者”三获中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