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巨擘苏东坡(名轼,字子瞻,1036-1101)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令人感喟。在其人生之中,曾有多次飚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狂,即狂想、狂放、狂傲。所以,只要抓住了苏东坡的“人生三狂”,便算是读懂了苏东坡的一生。
狂想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名列我国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文学家、政论家。苏洵是唐代武则天朝中宰相苏味道之后裔。
因苏味道所处朝代的政治变故,苏味道举家迁至四川眉州(今眉山市),经朝历代,苏姓繁衍。及至苏淘,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贩卖棉布。在其而立之年,喜得一子,取名为轼,字子瞻,时为1036年农历腊月19日。
苏东坡到了读书的年龄时,从师张易简,书读得很不错。可是,张先生易简,是一位道教徒,常带其学生,进入深林,修炼道教。
在苏东坡的同学中,有一位名叫陈太初的同学,修炼道教走火入魔,竟自掘坑穴,自埋自身。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得知此事后,迅即将自己的爱子苏东坡拉回家来,然后让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终止贩卖棉布生意,停止自个儿的读书应试,回家教苏轼、苏辙。
对此,回家后苏洵便按照自己的三字真经“严、博、夸”开始教育兄弟二人,简单来说就是:对儿子们要求十分严苛,布置的作业,如果完成得不好,就罚。对儿子的教学内容十分广博.科考要求的课程必须学,而且必须学好。除此而外,只要是能够找寻到的书籍,都要儿子读,甚至背诵。凡是儿子做得好的作业,写得好的文章,逢人便夸。
有一次,少年苏东坡写了一篇短赋,名《黠鼠赋》。这是一篇寓哲理于趣味之中的咏物赋。苏洵认为这篇赋写得很好,于是专门跑到街上买回好纸,让苏东坡用中楷将《黠鼠赋》书写在纸上,然后,又拿到街上,找一个好的装裱店,花重金装裱好,拿回家,悬挂在客厅的最显眼处。
每逢家里来了客人,苏洵都要将苏东坡从其书房里叫到堂中,为客人高声朗读自己写的这篇《黠鼠赋》。朗读毕,苏洵就兴致极高地为客人点评这篇赋作,说苏东坡将来必定有如何如何的大出息。
这一次一次的夸奖,极大激励了苏东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至于苏东坡常常暗暗狂想。有一年除夕,眉山城里家家户户贴春联,喜气洋洋地迎接者节的到来。这时的苏东坡也按捺不住内心喜悦和狂想,主动到父亲那里请缨,要求今年自家大门上的春,由他来撰写。
父亲苏洵一口答应了下来。不一会.苏东坡兴高采烈地将自己撰写的春联贴上了大门之上,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拉着父亲到大门口品读。只见苏东坡所写的对联的上联是,“识遍天下字”:下联是:“读尽人间书”:横批是:“矢志不渝”。
苏洵眯起双眼,认真品读了苏东坡所撰写的这副对联。然后,带着十分赞赏的口吻说:“吾儿志比鸿鹄也!"接着,话锋一转,道:“你这样写太狂了,我建议你改一改”。可对此,苏东坡的少年之狂,使得他对父亲说的这番话,没有十分在意。
不料,对联贴出后不到两天便有人来请教,对此,苏东坡不屑一顾的拿过书来查看,谁承想别说解答问题,他连上面的字都看不明白,对此他只好说,“请原谅晚生的狂想和狂言"。
带询问者走后,苏东坡即拿出笔墨,分别在上下联的联头之上,各加两个字,成了一副截然不同的新对联:上联是“发愤识遍天下字”;下联是“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的这副对联,折射出他的年少疏狂。
狂放
狂放,是苏东坡"人生三狂"中的又一狂。我在这里所说的狂放,实际上就是豪放。就是豪情溢襟,奔放不羁。是一种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人生作为。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位"早岁便有齐物志“的非凡人物。公元1057年,苏东坡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中进士。时年21岁。然后凭一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一、二等空缺的情况下,取为三等而通过制试,其平生第一次到凤翔任职。
自此之后,他在地方做官十几年.都没有当过正职。他在杭州通判任上,父母已先后仙逝.弟弟苏辙正在齐州(治所在今济南)任书记。人世间,最亲的人除了老婆孩子外,就是他和弟弟苏辙。兄弟二人供职之地,相隔遥远,谋面尤难,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难忍思念之情的苏东坡给皇上写了封奏请“皇恩浩荡,恳请陛下将我调到离我兄弟苏辙近的地方上任”。未曾料到的是,不多久,他便得到了皇上的批复,“准,前去密州做太守”——这一下,不仅离兄弟近了,还升了官成了正职。
苏东坡到达密州时,密州正在闹特大蝗灾。苏东坡在州街大堂之内,稍站一会儿,身上就爬满了蝗虫。百姓因遭整灾,颗粒无收。密州城廓内外,到处是饿死的童叟尸体,惨不忍睹。
苏东坡到任之后,通过查看灾情,访问受灾百姓,力图弄清密州蝗灾的基本情况然后,亲自提笔,给朝廷写了奏折,如实报告了密州严重蝗灾的灾情,同时,提出了赈济请求。奏折呈上不久,朝廷就派大员亲临密州核灾。然后,皇上御批,给密州拨了数额可观的救灾物资和款项,这对于密州来说,真个是雪中送炭,恩泽生灵。
这时的苏东坡,可谓“三喜"临门:一喜,自己有多年的副职地方官。提升为正职地方官,平生第一次当了“一把手”.喜不待言:二喜.密州与齐州相隔之距离,这就使得苏东坡与苏辙之间交往便利了许多。三喜,乃是苏东坡为人之大喜,更是为官之大喜。因为自己上奏的奏章引起了皇上的高度重视,随后更是派人赈灾——这侧面说明了皇恩浩荡,有说明了苏东坡在皇帝心中有“排面”。
这种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言表。苏东坡在密州任上,可谓三喜叠加,喜不自胜。在一段时间内苏东坡由三喜叠加而狂喜,而狂放,甚至在某一种层面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他的美学观,改变了他的苦乐观。
不仅在密州出现了他诗词创作的狂放美学情趣和美学价值取向,而且为他在黄州豪放派词风的形成,奠定了不可小觑的基础。苏东坡在密州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之启首,苏东坡那种狂喜、狂放之精气神,跃然而出。
人们读罢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狂”字了得!如果说,屈原是我国古代悲愤出诗人的典型代表的话,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说,苏东坡则是狂喜出诗人的典型代表这样说,大概也不算过分。
人有喜事则会思亲念旧。这可以说是一个常情。苏东坡在密州,由于几喜叠加,写出了我国文坛上最好的中秋词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好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狂傲
苏东坡“人生三狂”中还有一狂,就是狂傲。我在这里所说的狂傲,就是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是客观环境影响,与其主观价值取向相融合的产物。众所周知,苏东坡是“早岁便有齐物志”的非凡人物。
他21岁即1057年凭《刑赏忠厚之至论》而中进士。后来,通过朝廷制试苏东坡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职。此时,苏东坡才二十五、六岁。苏东坡年轻气盛,那个狂作劲头呀,简直是太厉害了。
当时,陈希亮(公强)当凤翔太守。而陈希亮是苏淘的好朋友。苏淘拜托陈希亮对自己的儿子苏东坡多加关照。可苏东坡自认为受阜上宠爱,被内定为储相,非但不受陈希亮的管束和教导反而有意与陈太守作难。
陈希亮好意,叫苏东坡为凌虚台写一篇记。苏东坡却在《凌虚台记》里,尽露狂作之态,并且对陈太守希亮进行诅咒。
苏东坡在凤翔任期届满时,其父苏洵因病逝世。按照朝廷的规定,苏东坡要回老家为父守孝三年。丁优期满还朝,正值朝廷一些官员,指控苏东坡用官船贩卖私盐和瓷器,而对苏东坡进行弹劾。
面对恶势,苏东坡的狂作劲头又来了。他连解释都不解释径自上奏朝廷,要求外放。苏东坡因此而到地方做地方官,一做就做了十几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其原因固然是“乌台诗案”。但探究起来与其“狂傲”不无关系。
如果不是苏东坡狂傲地向神宗皇帝连上四个奏折的话,如果不是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狂做地向朝中“新锐"刺了一刀的话,那么情况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结果最为惨淡的一次狂傲,还要数北宋哲宗时期"元党人"案那一次。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黄州谪居四年之后,朝廷由哲宗继位,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
太皇太后高氏对苏东坡非常赏识。她一听政,就下旨,调苏东坡还朝。就在苏东坡由常州还朝的路途之中,朝廷先后颁发七道圣旨,将苏东坡连连提拔,一直提拔到三品,为翰林学士、侍读制浩命。
公元1093年,也就是苏东坡在朝廷为官将近十年后,太太后高氏崩,宗亲政,"元花党人"案事发。苏东坡名列元枯党人之前三名。面对这一严峻的政治斗争局面,苏东坡又一次飚狂。
他狂傲地将这一重大案件置之不理,又狂做地辞去礼部尚书之职,主动要求外放而被朝廷安排到定州当知州。苏东坡在定州任上,被落端明、输林两学士。然后被安排到蜜南的英州当太守。
赴任之前,苏东坡念及自己曾为哲宗侍谈,有些话想跟哲宗当面说说,而要求与哲宗皇帝单独见上一面也就是要求向皇帝"陛辞"。不料,未被恩准。于是,一气之下.苏东坡就给哲宗皇帝写了一封难免有怨言的信,也就是史存苏东坡的《朝辞赴定州论事状》。然后拂袖而去。
苏东坡这次狂傲之气冲发出来之后,结果是,人在定州任上,便便被连落两职,然后又安排到瀚南英州任太守。在尚未到达英州的途中,便被贬到惠州.最后被贬至僧州,几至丧命。即便如此,苏东坡在即将进入广东,翻越大庾岭时,还写诗道:“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过大质岭》。可见其狂傲之一斑了。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说,“他(苏东坡)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个评价极为真切。苏东坡的载歌载舞,颇具狂劲。早岁是狂想,中年是或狂喜或狂放,而狂傲则是贯其一生的。
也由于苏东坡的"人生三狂",使得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充满喜怒京乐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是泥泞与云端同在,落霞同孤骛齐飞的一生,是富有色彩,富有传奇,富有故事的一生。
他把自己好的际遇,坏的际遇,都变成了对人生的尊重,变成了诗和远方。他的一生注定使他成为“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的人物。苏东坡的人生轨迹,正好印证了中国古往今来的一句俗语:“人若无狂不风流。”应该说,苏东坡的"人生三狂”,既有值得借鉴的积极面,也有值得借鉴的非积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