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念出“展品辅导项目(科技志愿者组)一等奖——李圣河”时,这位来自菏泽市安骥学校的科学教师眼眶微湿。他手中紧握的奖杯,不仅是对其演讲的《最速降线》课题的认可,更承载着一个普通教师坚定走上科普志愿路的温度与重量。

一次偶然的“转身”

走进菏泽市科技馆展厅,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孩子们讲解伯努利原理的李圣河,红色志愿者马甲上的“科普播种者”微微发亮,映照着这位“跨界科普人”特有的儒雅气质。

“之前我从未想过会站在这里。”李圣河回忆起2023年那个改变人生的夏天。牡丹区教体局科学教研员彭凤兰将一张科技馆志愿者招募表放在他办公桌上:“你总说科学是打开宇宙的钥匙,何不让更多孩子看见这把钥匙?”这时的他,还是一名数学老师。

从最初每月30余个小时的基础讲解,到如今独立设计“趣味科学实验”系列课程,李圣河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从“数学老师”变成了“科学老师”,完成了从“知识传授者”到“科学引路人”的蜕变。他的备课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多种观众提问,从基础的科学知识到“无人机怎么做到保持悬停”再到“夸克、中微子是什么”,每一个问号都化作他改进讲解的养分。

观众眼里的光让我坚定

“您知道吗?最打动我的从来不是展品本身。”李圣河向记者展示手机相册中,一群孩子看到“涡旋”时的震惊,照片中孩子们围在“涡旋”仪器前,相互讨论着漩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我全面且深入地回顾了自己在菏泽市科技馆所有展厅从事志愿服务的经历,站在科技馆辅导员这一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时,每一次与观众的互动都如播撒智慧的种子。在为观众解答展品相关科学知识的疑惑,并引导他们参与各种妙趣横生的科技互动项目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眼中对科学那炽热的好奇与向往。”李圣河告诉记者。

李圣河深切地意识到,科普讲解服务并非单方的给予,而是双方的共同成长。“在传递科学知识时,我也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反馈,这进一步坚定了我要持续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的决心。”李圣河说。

看到差距更找到方向

回首整个参赛历程,从最初决定参赛的那一刻起,李圣河便仿佛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却又满是无限可能的“征程”。

比赛现场就像是一场展品辅导服务成果的集中展示。与众多优秀的同行同场分享、竞争,让李圣河大开眼界。他感慨道:“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他选手针对展品讲解服务所提出的独特见解,以及别具一格的科普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促使我不断审视自己,并汲取他人之长。”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望着科技馆里熙攘的人群,“当看到曾经服务过的观众带着孩子来当志愿者,我知道,科学的种子正在发芽。”暮色中,这位“科普摆渡人”的背影,与展厅里流转的星河光影渐渐融为一体。

当问及未来计划,李圣河笑着说:“我希望能到更多的社区、学校,分享我的展品辅导心得,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技馆的志愿服务队伍中。”或许,这正是一名科普志愿者的使命——让每个“问号”都成为通向星辰大海的“船票”。

菏泽日报记者 毛慎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