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位于信阳市罗山县周党镇竹竿河畔却涌动着一股暖流,2月20日上午,罗山县司法局周党司法所创新社区组织辖区内15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守护母亲河”公益环保行动。这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用双手清理河滩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在劳动中重塑社会责任感。



以公益为桥,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担当"

清晨8点,身着统一红马甲的队伍在司法所干警带领下有序集结。周党司法所所长沈前进在动员讲话中表示:“今天的活动不仅是环境治理,更是心灵的净化。希望你们通过服务社会,找到自我价值的新坐标。”简短培训后,矫正对象们手持铁钳、垃圾袋,分组对周党镇河东大桥附近河滩展开地毯式清理。

在芦苇丛生的滩涂上,矫正对象王某发现了一些烟花爆竹残留筒体。他俯身清理时感慨:“以前过年我也爱放烟花,从没想过这些炮筒子会卡在石头缝里十几年不分解。”经过四小时奋战,团队共清理各类垃圾装满了二十多个编制袋,其中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占比超60%,烟花爆竹残留物达200余件。

用劳动明志,从“环境治理”到“心灵治愈”

活动中,大家在河滩现场发现了受塑料垃圾伤害的水鸟尸体,触目惊心的画面让矫正对象张某红了眼眶:“没想到随手扔的塑料袋,竟成了野生动物的‘催命符’。”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环保理念直抵人心。矫正对象李某在清理时发现被渔网缠住的小龟,他小心剪开网格放生后说:“救活这个小生命,就像给自己积了份功德。”司法干警适时引导:“每个善举都在重塑人生轨迹,就像被污染的河流终会恢复清澈。”

以行动证道,从“特殊群体”到“环保先锋”

活动尾声,司法所创新签订“环保承诺书”。矫正对象们郑重签下姓名,承诺每月参与公益环保。看着恢复整洁的河滩,当地群众都竖起大拇指:“这些‘红马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尊重。环境变美了,人心也更敞亮了。”司法所同步建立公益服务积分制,将环保表现纳入矫正考核,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此次公益行动实现了“三重蝶变”,河道环境从杂乱到整洁的生态之变,矫正对象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之变,社会认知从偏见到了解的观念之变。春水初生,周党大河的碧波映照着这群特殊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俯身捡拾的不仅是垃圾,更是对过往的反思;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河流,更是通向新生的航程。这场特别的“环境保卫战”,正书写着社区矫正工作春风化雨的新篇章。(通讯员:罗司法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