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知名作者南派三叔深陷抑郁的泥沼,无奈做出了暂时搁笔的艰难决定。

回溯过往,他曾无数次在微博的浪潮中,为外界形形色色的评价所困扰,心绪难宁。

思虑过度,终致他步入无法自拔的苦海。

直至情绪的堤坝即将崩溃,他才恍然醒悟,自救已迫在眉睫。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屏蔽了外界的喧嚣,不再让旁人的言语左右自己,只专注于书写内心的声音。

两年后,随着内心的重压得以释放,他的状态焕然一新,犹如重生。

古语有云:世事皆可琢磨,唯人心难以揣测。

他人的想法,从来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要摆脱无谓的内耗,最佳途径便是停止对他人心意的无端猜测与解读,不剖析他人,只真诚地表达自己。

01



在文学创作的初期,渡边淳一邂逅了同行O先生。

作为文坛新秀,他们的稿件常遭退稿的命运。

面对挫折,渡边淳一总能自我宽慰,认为是编辑尚未发掘自己的才华,而后调整心态,继续笔耕不辍。

然而,O先生却截然不同,他内心细腻且自尊心极强,每次退稿都让他深受打击。

他会反复剖析作品的问题,揣测编辑是否对自己有偏见。

渡边淳一读过O先生的小说,对其才华颇为赞赏,为了鼓励他,还特意登门拜访。

但即便渡边淳一好言相劝,O先生的脸上依旧阴霾密布,总觉自己遭受了不公的待遇。

后来,虽有编辑向O先生约稿,却因他过度紧张,沟通愈发艰难。

渐渐地,O先生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最终悄然淡出了文坛。

O先生的经历,让渡边淳一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他意识到,事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才能,更在于对情绪的把控能力。

人际交往中,适度的敏感确实有益,但一旦过度,便容易适得其反,作茧自缚。

稍有瑕疵,便自责不已;稍闻批评,便焦躁不安。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的些许负面反馈,都可能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哲学巨匠叔本华曾言:人们最大的软肋,往往是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许多烦恼,看似源自外界,实则皆是自寻烦恼。

若将评判权拱手让人,注定会活得纠结而疲惫。

02



当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再版时,封面上一排倒置的暖水壶引起了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是生活重压的隐喻,有人则视为许三观对家庭责任与爱的象征。

直至余华亲自揭晓谜底:因封面底部需放置腰封,暖水壶置于下方会被遮挡,故只能倒置其上。

这一回答,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许多事情本不复杂,是我们习惯于内心戏码,过度解读,才扭曲了真相。

心理学家李雪在《走出剧情》一书中阐述道: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剧本的主角,习惯于用自身的认知去臆想他人,一旦深陷其中,便难以窥见真实的世界。

揣测他人心思,本质上是用自我认知去印证自我幻想的过程,除了徒增压力,别无他益。

武志红在一篇漫画中,描绘了一位女生。

她在汇报工作时,见上司微蹙眉头,便开始心生忐忑,怀疑自己表现欠佳;

当她发现工作被转交给新人时,又难过地反思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好。

对工作中细微动静的过度解读,让她身心俱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上司皱眉只因脸部微痒;工作交接新人,则是因她即将升职加薪,面临更大挑战。

热衷于揣测他人的言行,过度分析他人的想法与动机,无非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将简单之事复杂化,为自己树立众多假想敌;二是将自身问题放大化,过分夸大失误与失败。无论哪种,都会不断消耗你的精力。

唯有将目光与心力聚焦于自身,接纳并认同自己,方能避免无谓的焦虑。

03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项实验。

让参与者身着印有夸张明星头像的T恤,步入一间坐满学生的房间。

参与者深感尴尬,认为在场学生都会注意到自己奇特的装扮。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人们往往高估了他人对自己外表及行为的关注度。

实际上,大家都在忙于各自的事务,无暇过多关注你。

即便有人真对你投以异样目光,那也是他的问题,你无需为此负责。

一个能够拒绝内耗的人,已经看清并践行了这一真理。

作家苏童在散文《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一次签售会上,一位读者走到他面前,突然板起面孔,对他一番训斥:

“你不该随便出来签名,我是你的读者,但见到你我很失望。”

说完,便扬长而去,留下苏童一脸茫然。

经历几次类似事件后,苏童的心情确实受到了影响,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分析读者的动机。

但经过冷静反思,他意识到问题出在读者身上,而非自己。

自此之后,他变得更加豁达,很少再为他人的看法而费心。

再遇此类情况,他索性直接回应:我对你的失望也很失望。

苏童的故事,也验证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避免人际烦恼的有效方法,就是明确区分他人的事与自己的事。

你拥有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在翱翔的能力,自然就有在他人世界里顺其自然的底气。

04



蔡志忠的母亲酷爱歌仔戏,但看戏既耽误农活又需花费,一直未获丈夫准许。

母亲每次看戏,父亲都会脸色阴沉数日。

然而,母亲与其他农村妇女不同,即便丈夫再生气,也要看上一场。

母亲背着父亲走进剧场的身影,深深烙印在蔡志忠的心中。

这让他明白,人无需在意他人的看法,只需遵循自己的内心。

学生时代,成绩优异的他,从不掩饰自己想当第一的渴望。

后来爱上漫画创作,他更是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天赋与志向。

用他的话说:夸奖自己是如实表达,而非骄傲。

在社交场合,他开朗热情,但创作时却变得难以接近。

他会将自己关在屋里,静心创作,拒绝一切访客。

即便熟人来访,也会被他直言拒绝,从不考虑对方是否介意。

如此独特的个性非但没有影响他的人缘,反而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李碧华、蔡澜、三毛等文化名人,都与蔡志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禅宗有云:自在,并非让所有人喜欢你,而是无论他人是否喜欢,你都能自得其乐。

真正成熟的人,永远将自己放在首位。

他们深知,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让自己活得舒心更重要。

与其终日揣测他人心思而患得患失,不如大胆敞开心扉,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这不仅是摆脱外界束缚的前提,更是筛选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当你坦诚无畏时,便是你坚不可摧之时。

▽曾仕强先生曾说:人际关系的真正起点,不是与他人的关系,而是与自己的关系。

你总是揣测他人厌烦你、针对你,往往并非对方难以相处,而是你尚未真正认可自己。

因此,人生下半场,我们应致力于减少内耗,增强内在力量。

学会为自己赋能,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然后以从容不迫的姿态经营适合自己的圈子。

当你极度坦诚时,便是你无坚不摧之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