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余华在华师大和王安忆有一场对谈,谈当时热度一波高过一波的ChatGPT。

余华比较乐观,觉得作家的饭碗没那么容易被ChatGPT抢走。他说:

“ChatGPT写小说的话,大概能写出中庸而非个性的小说,也许它能写得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只有优点是多么乏味,文学应当挑战乏味的世界。……卡夫卡有疏忽,人脑会犯错误,这也是人脑可贵的地方,因为人不按常理出牌,我认为AI至少目前对我和安忆不构成威胁。”

这段话蛮有意思,似乎说出了点什么,但又含糊不清,值得掰开来理理。

他的核心意思似乎是,人工智能无论能力多么强大,最终创造的东西多么完美,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差了点意思的。

差在哪里呢?

余华说的是,作家会犯错,这恰恰很宝贵。

为什么呢?

完美,具体说来比如情节毫无破绽、择词断句尽善尽美,这不是作家本就要追求的吗?用更简单的话说,如果我们把写作理解成量化考核,那么虽然没有哪个作家能考到100分,但谁都想考100分,都明白100比99好。

既然人工智能能考到100分,凭什么认为这个100分比不上余华的90分呢?为什么残缺反而也是另一种美呢?

大概是因为,没人味儿。

想象下用尺子划出的直线和直接用手划出的直线,想象下机器做的瓷器和手工做的瓷器……前者更直、更标准,但后者的残缺恰恰为之注入了人味儿,一个具体的人,在具体的状态下、场景中的创作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审美上,我们总是对机械复制抱有某种鄙夷。


也许你会说,这归根到底是因为人工智能还是不够强大。如果足够强大,那么它也能模仿出作家的疏忽,模仿出人的不完美。是的,技术上完全可能,但这依然无法驳倒余华的话。

这里重要的不是具体做成什么样,不是这个成果本身,而是这个成果是不是人的个性、能力的展现。机器模仿出了作家的不完美,这与其说是更符合我们希望的样子了,不如说是在欺骗我们。

但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个性的。比如交通出行,我完全不希望被人抬着,有车最好了,车也千万别手工打造,越先进的机器制造越好。

我们似乎可以把所有活动、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涉人的,一类不涉及人。前者,脱离了具体的人,就没了什么意思,比如谈恋爱;后者,是不是人参与的、具体是哪个人都不重要,我们可以独立于人来欣赏它,比如喝可乐。

于是,我们似乎获得了一块安全的阵地,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入侵不了。

但会不会,那种对个性、对人味儿的执念只是一种可以被克服的旧观念?会不会,这背后并不是经得起推敲的美学理想,而是一些无聊观念的伪装?

比如,对手工制品的执念,可能只是奢侈品商利用人的炫耀心理和人工相对于机器的稀缺性制造出来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