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相信命运,强者把握命运。
哈佛大学曾对大量人员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结果显示:
人这一生,有9种行为很可能导致生活陷入泥泞,包括害怕拒绝别人、做事拖延成性、习惯性设限、悲观等。
因为这些行为背后,散发出的是典型的“弱者气息”。
而这些低频的气息,很容易将自己陷入糟糕的处境。
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说,命运从来不会同情弱者。
总是“以弱示人”,只会让自己画地为牢,将我们的人生禁锢在“我是弱者”的自我暗示里。
唯有主动戒掉那些弱者气息,才能扭转命运,得到好运的垂青。
01
讨好者气息
演员郭采洁曾在《人物》专访中,分享过自己的一段心酸往事。
她说,她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年少时,母亲不幸早逝,让她从此极度缺乏安全感。
在家里,她总是很乖巧,通过努力学习、勤做家务来取悦父亲。
可一旦稍有疏漏,就会收到父亲冷漠的眼神。
她总是默默承受这一切,始终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多、不够好。
后来,她进入演艺圈,依旧保持着这种讨好的心态。
为了让公司满意,哪怕安排的工作不合理,她也会无条件配合;
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她忍着不去上厕所。
对此,她自己也说:“其实我一直都很忽略我自己,我觉得我没关系,大家好就好。”
想起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可很多时候,讨好型人格者总会无意识地迎合别人。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还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
面对冲突时,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会主动道歉。
可太过期待他人的认可,只会让自己困在别人的期待里。
越是讨好,就越是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去。
要知道,其实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无法让每个人都满意。
春风十里,悦人不如悦己。
别人的认同也好,喜欢也罢,对你的生活都没有多少意义。
不如戒掉讨好、迎合别人的念头,学会凡事优先自己,当你开始不遗余力地爱自己,世间美好的一切自会向你靠近。
02
悲观者气息
有人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一个人能否成事,85%取决于他的态度。
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便能事半功倍;倘若总是悲观消极,则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作家小池年轻时,曾借了不少外债开了一家精品服装店。
刚开业时生意没什么起色,为此他常常一脸愁容,满脑子想的都是:“店铺可能马上要倒闭了”“我可能还不了债”……
可他越是悲观,就越发觉得日子过不下去。
直到有一天,有位顾客的话点醒了他。顾客对他说:“你现在生意不好,可能是你自己的原因,哪有人会喜欢愁眉苦脸的人。”
寥寥数语,便让他醍醐灌顶。此后,他不再消沉,转而每天默念“我一定能把生意做下去,债务也不是问题”这句话。
遇到顾客时,他总会面带微笑,礼貌问好;
店铺销量低,他便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客户的购买习惯。
在他积极的转变下,服装店的生意竟开始红火了起来,数年之间,他也还清了债务。
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
人活一世,没有谁会一直顺风顺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如果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就陷入颓丧情绪,脑补出坏的结果,只会徒增内耗,慌了手脚。
扔掉那些悲观的念头,迎难而上,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正如“吸引力法则”所说: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生活中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抱有悲观的情绪。
斩断悲观消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日子才会蒸蒸日上。
03
懒散者气息
有句话说得好:
“命运不会纵容任何懒散的人,也不会辜负任何勤奋的人。”
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
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怎样的气息,他就会拥有怎样的命运。
看过李尚龙和他朋友的故事,两人同样不甘于现状,但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
那时候,李尚龙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立志学好英语走出去,为此他也下足了功夫。
别人聊天,他练口语;别人放学回宿舍,他关起教室门大声背诵英语单词;别人周末出去玩,他就去自习室做阅读理解。
2010年在CCTV英语演讲决赛中,他成功获得全国前三的荣誉,也如愿成为新东方的英语名师。后来,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百万畅销书作家。
而他的那位朋友,虽也梦想着成为吉他高手,可一有空就刷朋友圈、玩游戏,对于练习吉他,总是能拖就拖,又或是练了没多久就开始犯懒。
所以数年时间过去,朋友还在做着“吉他梦”,过着窘迫的日子。
很喜欢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一句话:
“地狱从来都不是立即让你掉下去的,而是一点点吞没你。”
每一次沉溺于刷短视频、打游戏等奶头乐快感,虽然不会瞬间让我们跌入深渊,却会一点点蚕食我们的能力。
每一次偷过的懒、逃过的苦,最终都会变成挡住我们前行的阻碍。
永远不要让懒散的气息占据我们的身心。
“说干就干”和“懒散懈怠”的人,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从来都只能靠行动来拉近。
凡事先动起来,再慢慢调整姿态,把执行力刻进DNA里,那些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终将化作甘甜,滋养你的前行之路。
04
自卑者气息
知名自媒体博主李筱懿,曾分享过一件令她追悔莫及的事。
当她还是个小记者时,曾两次亲手推开了降临在她头上的好机会。
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有位猎头相中了她,高薪邀请她担任知名公司的总经理秘书。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她踟蹰不前,最终以“身高不上台面,外语能力欠佳,性格也不是很合适”为由拒绝了这个机会。
后来,她有幸采访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也谈到了之前的这段经历。这一次,创始人亲自邀请她加入,她还是结结巴巴地回答:“啊,我想想,报社对我还蛮好的。”
直到数年之后,李筱懿经历了所在行业的衰退落寞,她才开始后悔曾经没有把握住机遇。
从那以后她痛定思痛,再遇到机遇时,她不会再自我否定,而是告诉自己,她也可以,不妨勇敢去试试。
也正因如此,她不仅事业有了转机,还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
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叫“自证者预言”:
大意是,你认为自己做不到一件事时,结果就真的会做不到。
自卑者往往便是如此,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未行动就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我不配”的标签,最终与机遇擦肩而过。
可万物皆有裂痕,何必非要用放大镜盯着自己的短板看,让自卑的气息扰乱了心绪?
一个粗糙的开始,可能也是最好的开始。
甩掉那些自卑的枷锁,提升配得感,多给自己一些肯定,你会发现命运的方向盘,其实就在自己手中。
05
很认同一句话:“弱者相信命运,强者把握命运。”
没有人天生是强者,无非是戒掉了身上的弱者气息。
别再一味地迁就讨好,提高“拒商”,把生活的主动权紧握在自己手中;
斩断那些消极悲观的念头,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许多事就会变得顺遂许多;
置顶执行力,戒掉懒散懈怠,便能够靠近向往的目的地;
活成一个高配得感的人,不让自己沉溺在自卑的情绪里,好运便会源源不断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