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下简称《办法》),对这一举行近40年的全国性赛事进行改革,明确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加全国赛,同时对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

自从青少年科创大赛被列入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所谓的“白名单”后,参赛人数逐年增加。由此观之,此次改革不仅是对竞赛本身的规范,更是对家长和学校正确认识竞赛的引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当前,诸如科创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各类赛事和活动越来越丰富,正在成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引擎。

这些赛事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也进一步激发我们对科学教育的新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该如何营造更好的教育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真正适合的成长土壤。

特别要指出的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主体、资源、平台、制度等要素的深度集成。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各种科创类大赛的功能,应进一步聚焦对青少年成长支持和激励,而不是简单用比赛来“筛人”,并将此作为升学的“敲门砖”。

在科创赛事中的“隐形付出”,对学生影响深远

从2019年起,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对过去十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选手的成长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调研发现,获奖学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实践能力强、善于自我管理、有问题意识等。另外,“有家庭支持”也是被提到比较多的学生特质。从研究本身来看,当家庭对创新大赛等科创活动有正确的认识时,才可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学生在亲身投入、完成参赛项目的过程中,有机会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工作,不断与团队成员、老师等沟通,进行项目管理、团队合作。从发现问题到设计实验,从搭建展板再到表达成果——这些隐形的过程性付出,实际上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能狭隘地将科创教育的目标理解为“培养一批未来科学家”,科创教育培育的是一个能在社会网络中开展行动、解决问题的“社会人”。同时,各类赛事、活动通过大规模推广项目化学习,为青少年参与科创铺路架桥,嫁接更多的科研资源,为青少年开展科创探索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在与专家和同龄选手的互动交流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建立了与科学的情感联结。科学正成为学生连接自我与世界的一座桥梁;竞赛也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自我成长的旅程。

正如一位参赛学生在访谈中感言,“这是一次让我重新认识科学和自己的机会。”


青少年科创赛事相关照片,均文汇报资料图。 (记者 袁婧 摄)

对拔尖人才不仅要“短期关注”,更要“长期支持”

但在对参赛选手的跟踪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走入一种“掐尖”的误区。比如,部分教师和家长将科创类竞赛作为一套新的筛选标准,想方设法通过“走捷径”的形式,摸索比赛“套路”、追求快速“通关”,将对赛事的关注点放在对学生升学的影响上——这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科创竞赛设立的初衷,想必也是此次新的《办法》出台的缘由之一。

当前,不少学校因为参加各类竞赛,开始引入更多的校外科创教育资源,建设校内的研究性课程和科学社团,培养专职科技辅导员,并将相关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这些举措都在无形中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变革。与之对应的,是在我们跟踪的参赛选手中,有85.7%的选手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依然选择STEM相关专业继续深造,这也进一步折射出赛事对青少年科创的启蒙效应。

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科创竞赛体系对学生成长的长期支持依然不足。大部分选手在竞赛结束后,较少从赛事平台或学校中继续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支持。这种“短期关注”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也是科创赛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解决的下一步问题:如何将科创竞赛的资源与机制,延拓到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如何为更多普通学校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如何在竞赛之外,为学生建立持续的学习与创新支持体系?

在本次《办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组委会增设了“中国科协主席奖”,并广泛联合社会机构设立专项奖,为获奖选手提供后续成长支持。这一举措可视为是赛事对选手的成长支持,对未来强化科创竞赛的育人定位迈出新的一步。

科创赛事的“含金量”,应更聚焦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科技创新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当得到足够支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站上真正的创新舞台,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创赛事更应该通过牵引社会资源、动员教育主体,让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更加有的放矢。

不过,要真正发挥科创赛事的教育价值,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赛事,明确其育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让赛事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风口。

首先,要强化赛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系统性支持,构建全链条培养机制。科创赛事的“含金量”不应该只体现在奖项上,而应该是聚焦于学生参与过程的成长体验。通过竞赛配套的教师培训、科研实习、导师制支持、成长跟踪等方式,引导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建立起真正贯穿学生成长阶段的创新培养链条。

其次,要借助赛事丰富教育资源,提升科创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科创赛事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再分配平台,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协作开发资源等形式,为资源匮乏的普通学校提供更多的实验设施和师资支持。例如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扶持资源薄弱的学校开展科创教育,参与科创赛事;同时,充分发挥类似于“青少年科学社”等社会社团的教育支持作用,推动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科创教育的建设和改革中来。

最后,持续探索赛事与科学课程改革的融合点。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长期、深度的教育陪伴。科创赛事的教育目标,应当与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改革目标统一,才能真正发挥“以赛促教”的效果。亟待将科创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赛事的形式逐步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和科学课程改革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普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毕竟,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竞赛结果,而是每一个孩子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的可能性。让科创竞赛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引擎,为每一个拥有科学梦想的孩子提供公平的起点和持续的支持,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使命。当竞赛的光辉融入教育的肌理,当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科学之路,我们的创新未来也将因这份努力而更加闪亮。

(作者为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