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家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藏着一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上海丝绣”工作室。“上海丝绣”代表性传承人叶伟娜以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姜文魁在这里用一针一线编织出“活”的非遗艺术。

将真丝布料安装在绷架上,用铅笔在丝绸上细细摹画,再把丝线分出其中的四分之一,穿进最小的12号针孔……叶伟娜坐在绷架前,以这样的步骤迈上了长达50余年的“上海丝绣”生涯之路。


“上海丝绣”所用的绣针细如银毫,“针不能用看的,要用摸,捏起来是软的。”叶伟娜在绣布上放了一个布包形状的针插,每次丝绣开始前,都要在上面摸索一番。即便拿在手里,针身映出阳光下极微妙的一闪也难以捕捉。

如此细小的针孔,穿过的丝线也是从普通的线中“劈”出的四分之一,甚至十六分之一。“一根线最细可以劈到一百二十分之一,我们平常用的线是四分之一,需要细致的地方比如金鱼的尾巴、人脸上的腮红和睫毛,就用十六分之一。”叶伟娜介绍,“丝穿进去后要摒住一口气才能轻轻地拉,线只要拉两三次就拉坏了。”


今年,叶伟娜的唯一弟子、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姜文魁及其学生覃波带着“上海丝绣”作品《金玉满堂》登上了2025年东方卫视春晚,极为细致精湛的技艺博得了许多观众的惊叹。鹊鸟立于玉兰花枝头,立体生动、活灵活现。“手艺活儿看起来简单,但每一针都要用实打实的功夫。”叶伟娜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一针一线编织出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未来。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全国十大杰出工艺设计艺术家”之一,叶伟娜形成了“上海丝绣”独特的“三理合一”艺术理论体系。据介绍,“三理合一”(画理、线理、色理)是“上海丝绣”独特的表现手法。针法需要做到四层叠起但层次分明,将粗细彩色针线交错重叠,看似紊乱却内含章法。“上海丝绣”在承袭苏、湘、蜀、粤绣这四大名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融合了工笔画、水墨画、写意画、油画等绘画艺术,并进一步在针法上创新,改变了传统刺绣以绣花与山水为主的束缚。


敦煌壁画、传统国画、现当代油画、人物肖像、动植物……众多题材都被“上海丝绣”以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再创,受到海内外的广泛赞誉。作品《黑马》中,每一根丝线都精准刻画了马的毛流,栩栩如生。“我们当时特地到动物园去,观察马的毛发走势、肌肉形态,以及光线下的阴影深浅。”通过极为细致的观察和技艺,“上海丝绣”让这匹黑马以另类的方式“活”了起来。


目前,“上海丝绣”的从业者不足20人,姜文魁是其中之一。他2009年来到上海,跟随叶伟娜学习“上海丝绣”16年,于2024年获评首批“上海市非遗青年人才”。他擅长绘画底稿的创作与配色线设计,将绘画和雕刻技巧运用于“上海丝绣”的传承与革新。

与姜文魁一道登上东方卫视春晚的覃波来自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是叶伟娜在云南开设公益刺绣课程培训班的学员。自2019年起,叶伟娜通过免费培训,向当地的妇女及学生传授基础的刺绣及丝绣技能,提供文化与技术扶持,助力当地人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我相信有一门技艺,就能鼓励更多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怀揣着这种想法,叶伟娜用丝绣的线,将上海和澄江连在了一起。



面对文化产业的新浪潮,叶伟娜和姜文魁也在寻找让“上海丝绣”更接地气的方式。丝巾、胸针、手包、香囊……种种融入大家生活的物件也已成为“上海丝绣”的文创沃土。“传承不仅是保留老的技艺,也是创造新的文化时尚。”作为传承人,叶伟娜和姜文魁将以更富活力的形式,把丝绣艺术的生命延续下去。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摄影:谭奕茂

编辑: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