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期

年例杂说

作者:庞观灿

文章发表于2025年2月10日湛江日报


春节过后,粤西地区各地盛大的“年例”活动便此起彼落,直到农历二月底才渐告结束;有的地方则延续到三、四月,甚至更后,但大多集中于一、二月份,因此,便有“年例是欢乐元宵的延续”之说。

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举行的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宴请亲朋好友,盛行于粤西地区的鉴江和九洲江流域及雷州半岛一带,而以湛江和茂名为主。

年例的起源久远,据有关学者考究,其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与冼夫人有关。为纪念冼夫人,以高州市高凉地区为主的粤西各族人民建庙供之,在她诞辰之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后便成为每年之定例;其二,与迁徙到粤西地区的福建移民有关。他们带来闽南地区的习俗,与粤西地区的文化融合,从而形成本地区的年例习俗。其三,与道教的上元节有关。之后便衍化为年例。

以上三种说法均不无道理。但年例的起源乃至形成,应当是这三种原由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三种说法归根到底一点,都与英雄崇拜有关。粤西地区古时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因此,人们便希望得到英雄保护。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就是那些义薄云天和勇敢为民造福的人。这些英雄死后,被人们建庙塑像来纪念和祭拜。年例举办的各种活动叫作“做年例”。

年例不但历史底蕴深厚,其文化意义也十分重大。首先,英雄的勇敢、正义、无私的精神便得以弘扬和传承;其次,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族兴旺,体现了粤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者,普遍流行的“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使得远离乡邦的人都十分重视回家“做年例”,与家人和亲戚朋友团聚,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一个热爱家乡的人,也必然是热爱祖国的人;还有,吃年例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地方甚至摆出“万人宴”。其场面之盛大令人叹为观止!这充分体现了粤西人民临近海洋,受海洋文化影响而养成的豪爽、包容、团结的品格特质。正是这种品格特质,使他们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利用年例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广泛宴请亲朋好友的机会,推介其本地的旅游资源和农副特产,甚至还有招商引资项目的推介、洽谈。

作为粤西地区一种盛大的民俗活动,由于她的奇特和极具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央电视台曾作过多次报道;茂名和吴川的年例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策划:黄康生 路玉萍

来源:湛江日报百花版(责编:邓亚明)

朗诵:罗颖露

封面图片:记者张锋锋

编辑:马栩杰

审核:林小军 罗颖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