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一位自称是名校毕业的家长发视频说:千万不要带孩子去看哪吒,因为饺子导演在家啃老三年,以及电影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些东西孩子们会轻信的!然后她引用周国平老师的话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从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再到接受自己的平凡。所以她不让自己孩子看哪吒,是因为她希望孩子将来如果发现自己是个平凡人的时候还可以为别的不平凡的人鼓掌。
之后她发视频说,她长见识了,自己竟然被网暴了。
我呢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去网暴别人。
其次,我也坚决不同意说一部电影就不能被大家批评,但我希望听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评论。
第三,我觉得,这种家长吧……被大家讨厌倒是也不冤。因为她们的观点实在是漏洞百出,事实不清,逻辑不通,还乱用名人名言,而最后的主题升华又特别莫名其妙,非常诡异……
所以恍惚之间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无量仙翁的影子:表面上金光闪闪正气凛然的,但实际上,兜里要么是天元鼎,要么灭魂丹,要么是穿心咒……
首先,她用周国平老师的名言,论证说,我们最终都要接受自己是平凡人,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孩子看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要学会做一个平凡人,学会挺起胸膛为那些不平凡的人鼓掌。
但这种引经据典教育孩子从小认栽的思维,怎么显得那么的灵异呢?
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充满了自恋和自以为是。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人嘴上挂着名人名言,但这其中的论证过程他们好像是完全不在乎的。这些名人名言好像只是为他们笃信的某个荒谬结论做注解而已。
我们大部分人注定都是平凡人,这是没有错的。就像那个家长说的,周国平老师说过,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我们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我们接受自己是平凡并且这样生活下去。
但周国平老师的前两句怎么就被这位家长那么不平凡的忽视了呢?
这种家长好像抓住了世界的真理一样:哦,人最终的成长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平凡啊!
她好像是懂了。于是她就让自己孩子强行去懂。
可是,步子迈的这么大,真不怕给孩子扯着蛋吗?
周国平老师说的人的三次成长,那是线性的有序发展!人生不是玩跳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会形成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所以,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发现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以及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能为力的情况,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步,接受自己就是个无能为力的世间小喽啰的事实呢?
所以,这种家长表面上很开明的表明自己要让自己孩子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而且还要很豁达的为别人鼓掌。但事实上,她只是沉浸在自我觉醒的高级感中,在利用剥夺孩子真实经验的代价,来向大众表演自己的豁达和开明而已。
说白了,她这种做法并不在乎孩子的成长和真实感受,她只在乎别人可以夸她一句“你真棒”而已。
其次,这种家长之所以令人讨厌,那是因为他们就是那种典型的“游戏动漫篮球小说害了我们家孩子”的那种家长。
我在看到这件事的时候,正巧在我上个讲“灭魂丹式教育”的视频评论区,有个自称是家长的网友表达了和那个名校家长类似的观点。
那个网友的大致意思就是: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害,所以孩子交什么朋友,抽烟喝酒,事无巨细,家长都应该进行管控。
在这种家长看来,因为孩子容易轻信,所以孩子看个电影,交个朋友,抽烟喝酒,孩子就有可能变坏,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他们要做好家长的职责,一定要把世间的所有黑白替孩子分辨清楚!于是他们特别努力的所谓的为了孩子好而要从这个浑浊的世界里挑出那些可能会污染孩子的墨和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刺。
可问题就是,一个孩子除了轻信之外,他就不会成长吗?
而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希望自己父母做这种挖掉孩子眼睛又寄生在孩子身上充当孩子眼睛的行为吗?
这些家长以为,凭他们自己的智慧,他们可以告诉孩子一个黑白分明的标准的世界。
可是,只要一个孩子他不是傻子,他用自己最朴素的眼睛就能看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墨和朱两种色彩。所以,父母那些强烈个人色彩的标准答案,只会干扰一个正常成长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判断。
所以,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不应该是那些永无止境的而且有可能是错的黑与白的标准答案。而应该是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判断的能力,检索信息的能力,探索真相的能力,遵纪守法的品格。
只有让孩子装上这些软件,他才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不断成长的人。
否则,一个只会挑刺怕黑拿着父母指令当拐杖的人,那他充其量就只是一台刀削面机器人而已。
而那些“我这是为你好”的父母,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做全天下最好的家长,他们这么做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殊不知,他们这么做,只是在用牺牲孩子自我感知自我成长自我经验的代价来自我感动而已。他们只是在努力表演一个他们认为的好家长而已。
可是一个真正的好家长应该去做的事,他们不会去做,不想去做,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也许他们是担心,孩子一旦有了能看清世界的眼睛之后就会看清楚他们的不堪和没用吧。
最后,我们大家都可以用我们自己明亮的眼睛,来分辨一下,《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那位家长说的那么不堪应该被抵制呢?
第一,那个名校家长说,饺子导演在家啃老三年,孩子如果看了电影可能会受到饺子导演的影响。
我首先想提醒的是,这部电影叫《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叫《饺子导演逆袭记》。
其次,整天在家吃着父母用着父母却无所事事,这叫做啃老。
饺子导演在家蛰伏的那三年,他有自己清晰的目标,每天都在精心打磨剧本、自学动画技术,最终以《打,打个大西瓜》一战封神。
这种“耐住寂寞、追求热爱”的精神,难道不是教育孩子坚持梦想的绝佳案例吗?而那三年,你不能粗暴的把他定义成是啃老,而应该叫做闭关修炼,韬光养晦。
有人也许会说:可是如果饺子导演最后不成功的话,那在旁人看来,那他就是在家啃老三年啊!
这种“唯成功论”的审判确实会让一个人抬不起头来。
但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孩子最亲最信任的人,你需要做的,难道不应该是去了解孩子的处境,去帮孩子阻挡那些流言蜚语的伤害,去为孩子遮风挡雨或者去帮孩子找出路吗?!你作为家长为什么也要站在外人的立场,拿着旁观者的利剑去捅自己家孩子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呢?
饺子导演的成功,包括李安导演的成功,这些事在一些人解读看来,这是啃老撞大运的结果。但如果我们是有自我判断能力有探索真相能力的明白人的话,我们都应该知道,这样的故事在告诉大众的是家人的支持对一个人是有多么的重要。
可为什么某些家长却总是看不到故事当中孩子需要的支持却能精准挑出故事中的“啃老”这个伪命题呢?
第二,电影中的英雄会让孩子轻信,然后让孩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吗?
毫无疑问,当然会啊!
我们小时候看过动画片都以为自己是孙悟空都以为自己是奥特曼可以去拯救世界啊!
那这对当年幼小的我们到底有什么不良的影响呢?我想了想,这对我有过的最不好的影响就是:小时候我会拿着棍子追着打我弟弟,还会说一些特别中二的令人尴尬的台词。
那因为这些需要被家长教训纠正的破坏和尴尬,所以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就应该被消失,而千篇一律的去描写那些毫无波澜的土拨鼠吗?
拜托,这是文艺作品啊!电影文艺作品当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和主角,那是因为英雄身上有一些特别突出的品质。比如,聪明,勇敢,善良,温柔,努力,勤奋,……而我们之所以喜欢英雄和主角,就是因为我们喜欢或者至少笃信英雄身上这些优秀的品格可以驱散世间的不公和阴霾,我们也因此希望自己能有这些美好的品格。
而我们当然知道,生活不可能是电影,我们也不可能永远是生活的主角。但只要我们身上有那些耀眼的品质,那我们在生活的某个片段里我们就是自己的主角。
就好像一只土拨鼠,他只要可爱,那一刻他就是主角。
所以,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注定平凡,但你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平凡。
而作为家长,你当然可以教会孩子,要自信,让他明白,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不比那些英雄主角就差,甚至要学会挺起胸膛欣赏英雄和主角。但你不可能通过无视和抵制英雄主角的方式来让孩子做到真正的豁达。那样的豁达一定是一种虚伪。
只有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后明白,英雄主角其实说到底也是平凡人的一部分,他才能够做到坦然接受平凡,并且真心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秀。
那位自称名校毕业的家长,她在回怼网友的时候又引用了佛印的那句名人名言说:你心中有佛那看什么都是佛,你心中有屎那就看什么都是屎。
说的挺对的。只不过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这位家长身上。尤其是,当这样一部好电影都能被她看的这么一无是处的话,那说明她心中那坨一定是坨大的吧。
最后我想说,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无菌室实验”,而是一场与复杂世界共处的修行。
如果你因为担心你自己心中臆想的那根刺就试图满世界找钉子,那你的孩子恐怕到最后也只能活成个锤子。
电影中申公豹的那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如果家长用自己精神的裹脚布给孩子画一张张认命符,让孩子连一座虚拟的“山”都不敢去翻越的话,又如何期待他们未来去征服现实的高峰呢?
本期推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