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家还记得,当自己小时候拿了奖状时,家长会非常开心。回家后,就把这张奖状贴在墙上,渐渐地便形成了一面专属的“奖状墙”。

然而,山东的一位孩子在拿了奖状之后,却被家长泼了一头冷水



放寒假之前,山东的一所小学给孩子们颁发了奖状。其中一个孩子获得了“学习之星”的奖状,在合影中,他笑得十分开心,小豁牙都露了出来。

出校门看到爸爸后,回家的路上孩子兴高采烈地向爸爸分享自己得了“学习之星”。

谁料,爸爸的一句话,却让孩子从高兴转为难过,眼泪扑簌往下掉。这位爸爸说,“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看到孩子哭了,爸爸不但没有安慰,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还不停地责备:

“说你两句还不行了。”“谦虚使人进步知不知道?”“你怎么这么爱哭。”

爸爸甚至都没有说过一句正面夸赞的话,全都是对孩子的批评教育。



回家后,孩子在委屈和愤怒之下,撕碎了对自己努力学习的认可的“学习之星”奖状。

本来是一件喜事,却最终以孩子的伤心结束。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贬低式教育

贬低式教育

相信许多人都曾有过和这个孩子相似的经历,明明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从父母那里非但得不到夸赞,反而会挨一顿骂。

这便是中国式父母常见的“贬低式教育”,也被称之为“激将法教育”或“挫折式教育”。

“贬低式教育”的精髓在于,通过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达到反向推动孩子的成长。



当父母的话刺痛孩子时,孩子甚至连表达情绪的权力都没有。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被自己说哭,就会紧接着说“哭有什么用”。

然而,却不曾想过哭泣是人类感觉到伤心、焦虑时的正常机体反应,也不曾反思过正是自己的话语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心理学认为,哭泣对于悲伤、焦虑、愤怒等负面情感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内心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

当孩子愤怒反击时,这类父母惯用的一套说辞便是,“我以后不管你了,你爱咋办咋办。”



有些父母甚至会拉黑孩子的联系方式,故意让孩子处在一种“被抛弃”的惊惧之中。

山东贬低孩子的爸爸,或许也是出于希望孩子不要骄傲,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再接再厉。

然而,这种贬低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起到教育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会让孩子从此对学习产生负面态度。

当孩子长期处在家长的贬低之下时,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影响。

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状态。

自尊自信是孩子最宝贵的品质

成功的孩子身上都会闪耀着自尊和自信,而不是自卑。然而,经常处在“贬低式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自卑的心理一旦产生,孩子就会在为人处世上表现得越来越怯懦。比如,说话声音很小、不敢看别人的脸、不敢或者很少拒绝别人等等。



在心理学中,与“贬低式教育”相对应的,有个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效应”指出,当个体被给予某种期待时,会自主地朝着这个期待靠近。

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在某个小学抽取了一些学生,将他们列入“最具发展潜力”的名单之中

“最具发展潜力”名单其实只是研究者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其中的学生只是被随机抽取的,并未对他们进行智力相关的测验。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惊奇地发现,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孩子,不仅成绩上有所提升,性格也变得更加外向开放,求知欲也更强。



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

如果我们对孩子进步的每一步都给予肯定时,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当孩子在不断地进步中获得外界的正向反馈时,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动力都会更强



总而言之,“贬低式教育”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反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在孩子进步时给予肯定,在孩子退步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