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记本”注: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特此分享。
不以论文论英雄
农林类教师评职称曾是普遍难题。
“以前是‘必须发论文’。”得知学校实行评价改革后,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何雄奎非常欣喜,“现在变成了‘不是必须发’,还增加了专利转化应用、技术开发推广、社会服务等所占比重,不再‘以数量论成就’,成果价值和能力贡献得到了凸显。”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中,中国农大规范学术指标运用,增加农业特色类评价指标,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引入校外同行专家评价,并聚焦学校农科特色,开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教师岗位,单独设置该系列二级、三级岗位,引导教师深度参与社会服务,解决乡村振兴一线问题,促进行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农业特色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改革后,学校摒弃单纯的论文导向,重点对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引导教师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贡献度。”
农业研究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大等特点。在何雄奎看来,这样的改革,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发展规律,更能发挥农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6年,青年学者张帅在国外读博毕业后,回到母校中国农大担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猪营养数学模型与猪智能精准饲喂。由于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和人才稀缺性,2022年,张帅成为学校首批“90后”破格晋升的教授。
“申请时,提交代表作即可参加评审,审核流程大大简化。”在张帅看来,改革后的新政策不搞“论资排辈”,给有“真本事”的年轻人更大发展空间。
在政策支持下,科研成果源源不断。中国农大农学院教授田丰团队建立了融合基因编辑与单倍体诱导的“一步成系”技术,实现了玉米商业品种株型的快速精准改良;中国农大农学院教授陈绍江团队完成的“单倍体关键诱导基因克隆及应用”,使纯系选育年限由3—4年缩短至1年,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