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袁大总统来了,我应该给你下跪,还是你应该跪我呢?”
听到隆裕太后的这一番话,袁世凯明显的怔了一下,脸色非常难看。
作为大清的埋葬者,袁世凯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印记,而最终当他窃取革命果实登上了大总统之位后。
面对着曾经的太后,出现了这样尴尬的一幕。
那么袁世凯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隆裕太后又在晚清的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裕隆太后
实际上说起晚清时期的太后,慈禧的鼎鼎大名是大家最为熟知的。
然而实际上隆裕太后也是在这段历史中,命运非常悲惨的一个女人。
“去,把载沣叫来。”
此时的慈禧躺在病榻上,声音微弱,脸色苍白毫无血色,但是在这个最后的时刻。
她还是挣扎着为大清选择了接班人,那就是溥仪,因为年龄小,其父亲载沣代为摄政。
一时间成为了朝中实力最大的王爷,但是他所面临的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就是危机四伏的宫廷,自己亲兄弟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一直是他内心非常忌惮的一个人物。
有了慈禧的先例,让他不得不对隆裕留一百个心眼,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隆裕的身份是什么。
她是慈禧的亲侄女,有这么一层身份,她嫁到光绪身边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慈禧控制光绪。
毕竟慈禧每天要操心很多事,派出侄女来,将皇上每天干什么去哪里吃了什么都仔仔细细的记录下来。
作为和慈禧一条线上的人,载沣当然会对这个女人非常不放心。
当时隆裕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只不过她的内心并没有像慈禧那样充满着野心,相反她的主见不是很强。
即便如此载沣还是将这个女人的权力一再削弱,慢慢的将她架空。
最终让其在宫中成为了带着皇后头衔的吉祥物,那么既然已经排除了一个威胁。
载沣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朝廷内部,此时的大清可以说基本上已经烂的差不多了。
想要改变这个现状的难度很大,载沣想要通过自己推出的一些改革手段为大清续命。
但是这一行为很快受到了阻力,其中有很多人对载沣的改革持批判的态度。
其中还有不少的王爷也在其中,面对着这样的局面朝廷中内部矛盾非常大。
两派人也顾不得体面了,在朝堂之上大吵大闹,载沣对这样的局面感到很无力。
尽管想要改革,却要面临着这样多的困难,自己虽然贵为摄政王,但是手下的这些老臣们却并不和自己一条心。
随着这样的闹剧愈演愈烈,民间的革命之火已经开始熊熊燃烧了。
无数的仁人志士们站了出来,想要将这个腐朽的朝廷推翻,随着革命势力的扩大。
清政府的实力越来越小,失去了很多的地盘,这也让载沣彻底心灰意冷,离开了现在的位置。
载沣既然下来了,朝廷中现在肯定要有一个管事的人啊,隆裕这个时候就被推了出来。
乱世中的太后
“当前局势还请太后定夺!”
手下的大臣们七嘴八舌的跪在地上,拿出了一堆文件让隆裕做出可能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定。
隆裕一再犹豫不决,大臣们七嘴八舌的开始催促,没想到一国的皇后竟然在催促声中哭了起来。
是的,她虽然和慈禧是一条线上的人,但是她却不像慈禧那样果敢。
她更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可以说只是个强行推上来的一个吉祥物一样。
手下大臣们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大臣们上奏,应该先把袁世凯拉出来,稳住他,让他来处理这些问题。
毕竟袁世凯的新军在当时战斗力非常的强悍,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稳住他。
让他和革命人士站在了一起,那么大清的支柱就塌了,必定会灭亡。
这位大臣的分析也有道理,可是他低估了袁世凯这个人物,他可不是什么对大清忠心耿耿的重臣。
他早就看出了大清现在气数已尽,但是面子上的事还是要做出来的。
在得到了太后的旨意后,袁世凯进入朝廷中开始真正介入权力。
可是袁世凯的表现让隆裕感到非常的失望,他只是个投机制主义者。
在晚清和革命党面前他选择了两头下注,这样他永远是利益获得的最大者。
那这两股势力玩起了平衡,这让隆裕感到非常不满,但是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根深蒂固。
即便是隆裕说的话,袁世凯也不会放在眼里,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和革命党一起将晚清推翻。
自己成为了最高掌权者——大总统,此时的他要兵有兵,要实力有实力,那些军阀们对他都是服服帖帖的。
而他对于晚清的那些皇亲国戚们也说得很清楚,这些人可以继续住在皇宫里面。
得意洋洋的袁世凯找到了隆裕,拿着礼物拜见,但是却遭到了冷遇。
从袁世凯进门开始,隆裕就一直流泪哭泣,一言不发,直到要走的时候。
隆裕忽然开口:“袁大总统,是我该跪你,还是你该跪我呢?”
袁世凯当场愣住,脸色非常难看,但是还是跪了下来说:“微臣拜见太后。”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室就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所以即使袁世凯不下跪,隆裕又能怎么样呢?
毕竟是自己夺来的位置,袁世凯的心中还是有愧疚之心的,这才会选择跪拜。
参考资料
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列传·卷一.
叶赫那拉·根正. 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M].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1970-01: 最后的皇后
侯宜杰. 《袁世凯评传》[M]. 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6-12: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