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得不说,现在35岁以上的失业者面临的困境,比一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要严峻得多。

像年轻人如果还没有成家立业,虽然说压力也大,但至少生活负担轻,不会说拖家带口,最多就是父母二老。

而中年人的失业,情况完全不同——他们不仅要养活自己,还可能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压力几乎是多倍的。

虽说胖胖之前也写过很多关于普通人就业困境的文章,但就有个问题:

胖胖会觉得,社会对中年失业群体的问题关注远远不够。

可能大家大多会聚焦在年轻人失业率上,忽视了35岁以上求职者的艰难处境。

比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就是明晃晃摆在眼前的现实,毫不掩饰。

有些公司直接把年龄、性别列为不录用的理由,根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你可以告,但结果呢?

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后果,因为这种歧视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惩罚。

企业能肆无忌惮地拒绝你,甚至连个理由都不需要。

这种现象其实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

最近呢,广州白云区新市街道的环卫工招聘消息一出,直接就在网上引爆了大家的讨论。

原因很简单——招聘条件要求35岁以下,如果你有驾照,可以放宽到40岁。

什么意思呢?

35岁以上的人就不配扫大街了吗?

这条规定一出来,网络上一片哗然,大家都在说:“连扫大街都限制年龄,难道年纪大了连这种工作都不能做了吗?”

更有意思的是,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居然回应说:“凭什么坐办公室的可以限制35岁,环卫工就不能?”

这一话一出来,胖胖脑袋都懵了,啥意思啊?

合着你作为一个街道办居然带头站出来支持这种不合理、不正常的年龄歧视?

扫大街要年轻力壮?这不就扯淡吗?

这就是典型的“年龄歧视”啊,一个本应该平等的工作,居然还要加上一堆看不见的门槛。

35岁以下,连扫大街都不配做,这让那些已经过了35岁的环卫工人怎么想?

说白了,年龄成了他们工作的“门槛”,而且还是那个超不合理的门槛。35岁以下!为什么?你告诉我,扫大街到底需要啥超人能力?

一个40岁的工人不能扫街吗?不能拿扫把吗?

这背后潜藏的偏见,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里胖胖没什么职业歧视的点,要知道,环卫工这个工作,靠的是稳定的体力、坚持的毅力。

并不需要什么年轻力壮的体能。

说到底,哪来的这种年龄限制,真的是“只有年轻人才能扫大街”吗?

再者,工作要求的体力和技能并没有那么高,40岁以上的工人照样可以工作得好,干得更稳妥。

你觉得35岁以上就不行,是不是有点把人往死路上逼?

更何况,社会上有多少年纪大的工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做得比我们年轻人还好。

“凭什么坐办公室的可以限制35岁,环卫工就不行?”

从一开始,这就已经是不正常的年龄歧视。

可更让人寒心的是,街道办竟然也要按照这个不正常的标准来招人。

这不就是连这种带头单位都把这种不合理当成正常了么?

每个劳动者都有他们应有的价值,为什么要拿年龄来划分高低贵贱?

胖胖敢打赌,广州街头的环卫工人,做的远不止清扫街道那么简单。

更多时候,他们是在为这座城市扫出整洁与美好。他们的工作值得每一分尊敬,为什么就要用年轻力壮这样的标准来否定他们,让一部分人被卡在35岁的年龄门槛上?

问题的根源,正是社会上对普通劳动者的成见和标签,才让这些荒唐的招聘条件成为常态。

说白了,哪份工作不是工作?

不论是办公室职员还是环卫工人,他们都是在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什么要让劳动的价值被年龄给割裂了?

而街道办偏偏要把这种不正常的风气引进来,把年龄作为标准,硬生生给做体力活的工人下了个无底线的判决:

你年纪大了,就不配干活。这样公平吗?

再者,环卫工人本来薪资就不高,生活本就不易。

面对35岁以上的年龄限制,难道他们就该被迫没有工作?年纪大了就没价值了吗?

这些招聘标准,实在太狭隘了。

街道办作为基层带头者,难道真的没有看到年长劳动者的生存压力吗?

如果一群35岁以上的人连做个环卫工人都不配做,那这些人就该失业,还是该被逼去做别的行业?

按理来说,这街道办应该是榜样,而不是把不正常的招聘标准当作常态。

社会进步,是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与公平的待遇,而不是以年龄设门槛,把人排除在外。

如果某个行业确实要求体力,那完完全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标准,但绝对不能因为年龄就把一部分群体拒之门外。

现在这种病态的矛盾真的是到处都是,大家的需求完全对不上,搞得像是硬要撞上墙一样,特别是在就业这块。

现在年轻人找工作,人数已经严重超标,根本没法消化。

相对来说,中年人呢,虽然工资低了,工作时间也长了,但愿意加班,愿意接受这些不合理的条件。

结果呢?

招聘单位看到合适的年轻人时,却想着把公司里中年人给换掉。

这个招聘机制本身就有问题,从年轻人到中年人,这种年龄上的对立本来就不正常,本来就不该存在这种对立,而整个就业市场对中年人也极度不友好,再加上现在市场环境这么差,中年人找工作越来越难,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情况怎么可能会变好?

本来社会应该是正常的新老交替,大家都有工作岗位,大家都有机会,经济发展蓬勃,人手不够才是正常的。

但现实是,岗位越来越少,需求越来越低。

所以现在普通人真的很难,社会处处充满了矛盾,对立。

你拼命卷,结果越卷呢,工作量越大,收入却完全不匹配;

你不卷,市场又冷得不行,很多人干脆连工作都找不到。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中年人被裁员,而街道办竟然带头把这种不正常当成常态。

这说明什么?

岗位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没地方去,结果就形成了这个死局,谁也逃不掉。

如果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工作机会越来越少,中年人被裁了,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正常吗?

整个环境就像是一个个漏风的房子,哪儿都不完美。

而对中年人来说,失业了很久找不到工作,压力大得离谱,这种不稳定,真有几个人能顶得住?

当"35岁门槛"成为悬在劳动者头顶的一把剑,当带头者竟然用"办公室歧视存在,体力劳动为何不能"的诡辩为年龄歧视正名,这不正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病变信号?

环卫工人的扫帚本应扫除尘埃,却暴露出更顽固的偏见尘埃——那些根植于就业市场肌理中的年龄歧视菌斑,正在纵容下疯狂滋生。

当体力劳动岗位都开始用白领标准切割年龄,当"不惑之年"被迫沦为"社会性失业"的代名词,那些被时代列车抛下的中年人,究竟该去哪里寻找属于他们的活路?

他们背负着三代人的生计,却在丛林法则里沦为"过期商品",这种集体性价值否定正在制造更深的社会断层。

而带头者将就业歧视的脓疮美化为"行业惯例",带头者都失去对劳动价值的敬畏,又怎能指望市场自愈年龄歧视的顽疾?

社会进步的标尺,不止是看它如何优待青年才俊,也要看它怎样对待不再年轻的生命。

衡量文明的尺度,永远在于它对最普通劳动者的温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