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又登上热搜榜了:票房突破百亿,进入全球影史票房前8名。
《哪吒》导演饺子的名字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然而这个号称是拯救了国漫的男人,在成为百亿导演之前却是个啃老族,一啃就长达3年.
他还拿着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文凭,失业在家待了足足六年。
今年失业话题频繁被谈及,尤其是AI的大批量出现后。
比如前几天深圳福田区推出AI数智员工,首批70名AI公务员正式上岗,这把AI取代人类、人类饭碗不保的焦虑和恐慌情绪达到了制高点。
导演饺子无疑是幸运的,他有无限支持他的母亲以及对于动画的热爱。
但其他很多诸如985、美国普林斯顿、哈佛等高学历名校人群并没有他所具有的运气和底气,困在失业的牢笼中苦苦挣扎。
现在,高学历毕业生失业已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01
— 湾妈看世界 —
毕业生数破千万,
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
从2022年起,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就在千万人以上了,而且每年都在小步伐增加。
2025年预计达到1222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毕业人数增加的时候,就业形势却愈加严峻。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
2024届高校毕业生中一半以上的人工作没着落,九成的毕业生不执着于找到“好工作”,他们只期望找到工作就行。
为了毕业后顺利入职,学生们都在执行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增加实习经历,有8成的毕业生有过实习;
第二步:提前计划求职,6成毕业生在大四上学期甚至更早开始找工作;
第三步:投递更多简历,4成毕业生递交的简历都超过50份。
不仅毕业生自己着急,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都在为学生的就业发狂,不断跟进。
他们不定期和学生微信或是电话沟通、定期填写表格记录学生找工作的动态。
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例外。
02
— 湾妈看世界 —
英美、芬兰高学历人才
深陷失业、就业难危机
芬兰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
但今年1月初,它依然被曝出失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4年底超过5.2万名大学毕业生失业。
芬兰经济和就业部的报告称:
2024年12月失业求职者人数为32.1万多人,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惊人的约2.4万人。
失业一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约有1.7万名。
芬兰专业与管理人员工会联合会的首席经济学家帕西·索尔约宁说:“上一次有这么多职位空缺大约是14年前,拥有硕士学位的人现在找工作比新冠疫情期间更难。”
几乎所有领域的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都比以往更加艰巨,尤其是语言、社会服务、社会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学位的形势最严峻。
即使是护士这种原本就业前景一片光明的行业,到了秋季也变得异常黯淡。
该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现在也出现了工作岗位短缺的问题。
在社会和卫生领域,失业的求职者除护士外,还包括社会工作者和理疗师。
而且这种失业不分学历。
在全国人口不到上海市四分之一的芬兰,有1400名失业的博士,其中三分之二是长期失业。
据芬兰教育署统计,毕业一年后仍然失业的博士多见于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
在普遍的认知中,人文艺术专业就业难无可厚非,尤其是艺术生家里不差钱,失业了有家底在,一时半会不担心生存问题。
但是自然学科和工程这些备受市场欢迎的专业学生就业难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英国和美国这边就算是TOP级的名校生就业问题都成为难题。
去年8月英国卫报报道了数十名英国毕业生为找工作而苦苦挣扎的故事。
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拥有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等高需高薪STEM专业,即便如此他们在投递了数十上百封简历后依然石沉大海。
比如一位获得牛津大学英语和法语一等学位的女生想找一份出版及相关行业的工作,她每周都要发五份简历,可最终的结果都不尽人意。
为了找到工作,许多名校人才不得不自降身价。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23年在英格兰的21-30岁本科生中仅60.4%的人从事高技能工作,26%多的人做着低技能的工作。
约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在入门级工作岗位拿着最低工资维持生计。
即便在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其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近几年逐渐下降。
根据该校提供的调查数据,文科本科毕业生超过一半(53%)没有找到工作,理工科就业情况好很多,仅25.4%没找到工作,但仍然有28.9%的学生对自己工作不满意。
哈佛大学去年也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过一次小范围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不到60%的毕业生会选择就业,低就业欲望的背后多半与职场环境的不景气有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系教授James O’Brien也直言:“拥有本科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即使表现优异,甚至GPA为4.0,也依然找不到工作。”
03
— 湾妈看世界 —
全职儿女的无奈
这几年流行一个网络热词:全职儿女。
豆瓣上该小组已经集结了近5000人。
全职儿女是指年轻人脱产寄居在父母家里,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一边学习,一边尝试找工作。
可以简单理解为新时代的啃老。
全职儿女中不乏一些在国外拿着高学历的海归一族。
他们花了百万学费,学成归国以为能大展身手赚回学费,哪曾想面拒一封接着一封,不得不寄人篱下,甘愿做父母的打工人。
对于年轻力壮的高学历人群长期在家,有人嘲笑这是年轻人在躺平摆烂,逃避现实职场压力,自愿失业。
如果是自嘲还能理解,但要是把“全职儿女、985废物”这种黑色幽默当真了,那就可太残忍了。
因为这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已经不再是想找工作就能找到的地步。
- 首先,裁员潮来袭,AI加剧失业
企业裁员的声音从去年年尾开始就响个不停。
今年1月15日起,微软裁员1.5万人,打响新年裁员第一枪,紧接着谷歌、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大踏步跟上。
根据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统计,今年已有53家科技公司正在裁员,人数超1.3万名。
裁员数量多,手段也奇葩。
比如Meta淘汰绩效不佳的员工,谷歌推出自愿离职计划,许多在500强企业耗费了大半生的高管都加入了中年失业的队列。
裁员潮背后,AI崛起是一个无法避开的推手。
比如Salesforce宣布2025年起不再招聘软件工程师,直接转向AI系统维护。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称未来五年内,全球41%的企业可能会因为AI的崛起而缩减员工。
不过AI的出现,喜忧参半,全球9200万个工作岗位被AI取代的同时会有1.7亿个新角色的出现。
它意味着传统低技能职业即将消失,新型高技能人才迎来红利期。
这又引出了失业背后的第二个原因:
- 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对等。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但不管是高校,还是学生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批量生产市场早已饱和的专业人才,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却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
据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尤其是算力、算法、数据等需求急迫。
专业与市场的错位让企业苦不堪言。
比如有互联网大厂高官指出,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还停留在陈旧的理论知识学习,即便招到了他们,企业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进行二次培训。
另一方面热门行业大量高学历人才扎堆涌入,竞争白热化,远超岗位的承载量,人才同质化严重,企业挑花了眼,诸多优秀人才只能在一片红海中沦为陪跑者。
某制造业企业HR曾坦言:"数控技师起薪8000招不到人,拿着工商管理文凭的毕业生却在争抢月薪4000的行政岗位。"
- 雇主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工作,雇主又把锅甩给毕业生,认为是他们不符合要求。
这种要求从学历到面试,一直延伸到实战。
大量学生推迟就业,选择考研考博增加学术竞争力,现在国内不少基础岗位准入门槛是硕士学历,可依然改变不了大学生暗淡的职场环境。
Intelligent.com曾对800名参与招聘的美国经理、董事和高管进行过一项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当被问及是否会避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39%的雇主持赞同态度。
这些雇主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来吸引年长者,而非大学生,比如给年长员工更多福利(60%)、支付更高的薪水(59%)、让年长者远程或以混合模式工作(48%)等等。
为什么雇主这么不待见大学生?
五分之一的雇主表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准备不足。
53%的雇主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不进行眼神交流,此外一半的雇主表示,他们要求的报酬不合理,还有47%曾遇到过穿着不当的应聘者参加面试。
尤其是疫情造成的长时间封闭让部分学生失去了社交自信。
21%的雇主表示他们曾遇到过应聘者拒绝在线上面试时打开摄像头,19%雇主撞见大学毕业生带着父母参加面试。
当然这都是些小事,真正让雇主抱怨的是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和能力。
63%的雇主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无法应付工作,他们经常迟到,任务喜欢拖到最后期限。
最重要的是,他们太容易情绪化(58%),整体上对职场生活没有做好准备,主要包括缺乏专业精神(57%)、对反馈反应不佳(55%)、沟通技巧差(52%)。
能力的背后其实不光是学生的锅,是整个生态已经从学历通胀发展到了能力内卷。
一方面技能要求向复合化人才方向发展,雇主对π型人才(跨领域复合型)的需求激增,例如伊利诺伊大学推出的“CS+人类学”等交叉专业毕业生更受青睐。
另一方面实践经验与软实力的权重提升,在求职中实习经历越丰富的人录用的概率越高,而纯学术的人竞争力下降。
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和AI赛跑,还要和老一辈竞争,当然让人最无奈的还是要和经济比耐力。
从宏观层面来看,失业增加与社会经济形势成正比,如同中国知名人口学者何亚福所说:
“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状况有关,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经济萧条时失业率高。
例如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口只有1.2亿,但那时失业率一度高达25%;
然而,2023年美国人口已达3.36亿,失业率只有3.63%。”
04
— 湾妈看世界 —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需要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困境。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经历:
1977年爷爷考上了中专,轰动了整个县城;
1992年爸爸考上了大专,班主任亲自送通知书;
2017年我考上了985本科,全家只吃了顿火锅。
爷爷毕业后把一家人带进了城里;
爸爸毕业后在一线城市买了房;
我毕业遇到口罩期,失业半年之久。
这几乎是众多中国家庭的写照。
20多年前,大学生都是稀罕物,考上的家庭就如同中了几百万的彩票;
如今遍地的“海归废物”、“985躺平族”,正在为前途,甚至生存发愁。
高学历人才遭遇就业困境并非多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失业是教育转型、经济周期和技术革命等多种因素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但作为个体,除了抱怨、恐慌与焦虑外,最重要的是在逆境中保持着一颗乐观而开放的心态。
不否定自己,因为大家都难;也不能抛弃自己,因为在经济低谷期,熬过来才有希望超越。
而熬过来的方式包括持续学习、自我提升、建立多元化的视野,不论是技能培训,还是跨学科知识拓展都可以让自己在竞争中保存优势。
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个心理预期,投资一套房,花了几百万归来的孩子可能做了全职儿女。
在他们历经低谷期时,能否有托举和支持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