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加强和改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接到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投诉和举报,应当及时处理并予以答复。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等组织根据需要,可以聘请残疾人、老年人代表以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监督。《中国残疾人》杂志“话题”子栏目邀请4位常年参与无障碍督导活动的残疾人代表,分享他们的无障碍督导经历和体会。

做一个有心的无障碍环境体验者

徐世元(中国肢协副主席)

很多人可能会说,现在有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有那么多专家,还要我们这些普通残疾人做什么?古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就是那份土壤,那条细流。

从2013年至今,福建省肢协的无障碍督导团队深度参与福州市地铁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我们通过多次考察,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三条无障碍设施建设意见:一是遮雨棚问题;二是站台和车厢的高差问题;三是站台和车厢的缝隙问题。建设方感到非常震撼,完全没想到我们能提出这么专业的问题。双方座谈时,我刚讲到一半,对方便把所有的工程师都叫进来听。一个月以后,建设方给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回复,足足6张A4纸。像站台与车厢的高差和缝隙问题,采用安装防踏空橡胶条的方式进行改造。改造后效果非常好,坐轮椅的残疾人自己稍微一翘就能进入车厢,不再需要别人帮忙。目前很多地方解决这个问题都是采用临时铺设过渡板的方式,这就需要提前预约。试想,一位天天上班的残疾人,每天都要预约,多么麻烦。我们这种解决方式,既方便了残疾人,又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的“自主安全便利是第一原则”,保障了残疾人日常生活中的平等和尊严。

有人说我们残疾人是天然的无障碍专家,我觉得要加一句,要做一个有心的无障碍环境体验者,有心地去研究,才能赢得被监督方的信任,才可能会成为专家。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的悄然变化

王荔(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一年多,社会的点滴变化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温暖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导盲犬在中国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我目睹了它们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也亲身参与了对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权益的争取。曾经,盲人每一次携带导盲犬出行,都伴随着诸多不便与误解。但如今,在北京的各个地铁站,那醒目的“欢迎导盲犬进入”标识,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盲人的出行之路。正是通过我们的一次次体验、一次次督导活动,让平等包容理念、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我们每个残疾人都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做一个推动者。数月前,在一次与北京协和医院的交流中,为了让上肢残疾人在尿检操作时能够更加从容,我提出在化验室附近的卫生间增设架子放置尿检容器的建议。没想到,再去协和医院时,惊喜地发现每一个厕位上都安装了这样的架子。这看似微小的改变,体现了医院对患者需求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回应,给我们这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动者极大的信心,我们完全可以让环境发生改变。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我们要挺身而出

吕洪良(东北财经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是从2015年开始参与到无障碍督导当中的,那时候一个残疾人朋友给了我很多启发。她的残疾程度比我要严重,那年她得到了一台电动轮椅,开始尝试着自己走出家门。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障碍,经常通过微信与我分享。当时的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建议她找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沟通一下,其实心里没抱太大希望。但她真的去找了。在她的努力下,所居住的小区专门平整了路面,每个月都要去取钱的那家银行在大门口新建了一条坡道,她经常去购物的一家商场也拆除了阻碍残疾人通行的挡车杆。她的行动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残疾人的力量,也看到了社会是能够接纳残疾人的要求的。我想,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如果我们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像她那样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队伍当中,挺直腰杆,大声呼吁,消除我们面前的障碍指日可待。

快10年了,我成立了大连轮椅无障碍促进会,从一个业余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者,成为一个半职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者。我的经历告诉我,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逐渐跳出个人的圈子,跳出群体的圈子,从国家的层面上思考。现在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些顶层设计要想落地,需要我们每个公民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要有觉悟、有担当,更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无障碍督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杜鹏(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体验员)

最开始做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的时候,要去伤友家里访视,每天要坐地铁出行。当时在北京的很多伤友都不知道残疾人还能坐地铁。于是我们就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当时北京的17条线路、318个车站,制作了北京市地铁无障碍出行手册。这应该算我们最早的无障碍督导活动。北京冬奥会到冬残奥会转换期间,我们接到一个任务,协助有关单位从朝阳区一家酒店的200多个房间中挑出9个进行无障碍改造。我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看,量数据、拍照片。哪里需要无障碍改造,可能我们转两圈就知道,但健全人就不了解。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把工作情况通过网络传给远端的外国专家。外国专家当即表示:“在现场能看到一个坐轮椅的朋友参与,这次改造一定会非常成功的。”为了保障施工一次到位,我们一直在现场守着。我们还不停给酒店方做工作,在冬残奥会结束后,9个无障碍房间都得以保留。

我平时比较喜欢拍视频,有一次我们在外面拍摄,一个饭馆不让进,争取了半个小时,最后还是进去了。这个视频发到抖音,很多残疾人小伙伴在回复中说:“如果是我的话,可能掉头就走了。”我觉得这不是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态度。你转身走了并不代表维护住了自己的尊严。你进去了让他做改变,才是你保住了自己的面子。所以,我们号召身边的小伙伴,从事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标准、规范可能要由专业的人去做,但无障碍意识的推动,需要所有人参与。

‍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

转载: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