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各级残联积极搭建直播带货平台,培育赋能残疾女性,引流链接手工艺产品,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图 新华社)
一月的华北平原,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距北京不远,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外出务工的人还没返乡,早上的乡村略显萧索。
刚刚五点半,天还没亮,住在刘宋镇的高彩虹就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她洗漱之后换好衣服,骑上家门口的电动车,一溜烟地出门了。30多岁的高彩虹是一名肢体残疾人,身高不到1.4米。她的目的地是十几公里之外的香河县景泰蓝珐琅制品厂,骑过去要一个多小时。2024年,高彩虹通过县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跟着厂里的师傅学习掐丝珐琅工艺,简单掌握了掐丝的工序,经过入职培训,她成了厂里的一名正式职工。
景泰蓝珐琅制品厂是一家成立于1986年的老厂,专营景泰蓝工艺品,产品行销海外。从建厂之初,厂里就有残疾员工的身影,聘用残疾人的传统持续近40年。2023年11月,该厂被评为全国首批55家“美丽工坊”之一。如今,120人的厂里,女性残疾员工有30多人,高彩虹就是其中一位。
在进厂之前,高彩虹曾在另一家企业糊纸盒子,从小纸盒子糊到大纸盒子,因为个子小,还得不断上夜班,身体开始吃不消。在珐琅厂上班,每天定时定点,也不用总站着,在桌子前跟瓶瓶罐罐打交道就行,用她的话说,这份工作适合自己的性子。
▲景泰蓝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点蓝”工艺,需要将碾细的釉色填入铜丝空隙处,再经过高温煅烧冷却,如此反复三到四次才能完成这道工序。景泰蓝工艺品的生产工序繁杂,但市场价格一直在高位,因此工匠的回报也相对丰厚。(摄影 白帆)
掐丝,是指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铜丝掐成各种花纹,是景泰蓝制作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作品最终的图案和线条美,没有任何机器可以替代。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几个月的学习,完全上手要等一到两年时间,成为行家里手更得10年以上。全国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工人也不过3000人。
跟高彩虹一批学习的残疾学员有十几个,最终留下来的就她自己,“有的人觉得这东西要描描画画,自己脑子不灵学不来,有的人干脆坐不住,想干卖把子力气的工作,干一天赚一天的工资。”赚钱慢,费脑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也让真正喜欢手工艺的高彩虹,因此安身立命。
张鑫是厂里负责招工的经理,对残疾员工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踏实、勤奋,绩效工资有的比健全人拿的还高。”掐丝工艺中,绩效考核最高的就是跟高彩虹情况差不多的一位肢体残疾人,每月平均能获得8000元工资,他们收入高的原因,就是比很多人“坐得住”,手艺“立得稳”,即便是市场大环境有变动,收入也能“节节高”。
踏过学艺的门槛,传统手工艺为残疾女性提供了通往理想生活的一种路径,给予她们相应的经济回报。这不仅是高彩虹的故事,也是很多残疾女性的故事。
2024年12月的第一天,北京故宫里“迎”来了一条漂亮的红围巾。那天上午,来自湖南的谭艳林身穿一件靛蓝色的蜡染上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红彤彤的围巾,笑眯眯地站在故宫交泰殿东侧的文创融合馆门口,端详着往来的游客与观众。15年前,她在照顾因伤致残的姑姑时发现了商机,毅然踏上了带领弱势群体就业创业的道路,这个土家族湘妹子的身上逐渐多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好人等荣誉称号,唯一不变的是,谭艳林通过手工编织让更多残疾女性找到了“心”的家园。
她创办的湖南省湘西州惹巴妹巾帼扶贫车间共有1247名工人,226名残疾人中,女性占大多数。“有些人肢体不便,坐轮椅的不能远行,这些由她们制作的产品能‘飞出大山’走进故宫,大家都非常激动。”谭艳林说,这条红围巾就是她们亲手织就的手工艺产品。红围巾进入故宫及其文创商城面向全国销售,故宫分文不取,所有销售额都将直接给到残疾女工。
▲故宫文创融合馆将长期为全国残疾人非遗传承人提供文创产品展示和售卖,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残疾人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摄影 白帆)
在故宫,谭艳林脖子上的红围巾是那天活动的“主角”,很多人记住了那句宣传语:送你一抹故宫红,一针一线都是爱。爱,是各方共同托举的成果,源自满足美好愿望的善意搭建。2024年5月,中国残联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残疾人文化服务、推动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和文创产业等多领域开展合作。
显而易见的是,红围巾进故宫不是结束,残疾人手工文创势必会开启又一番天地,残疾手工艺人的就业底色也将会更加亮丽。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残疾人从事手工业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专业人才匮乏,亟须加强专业化培训;二是手工制作耗时较长,成本高昂,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缺乏竞争力;三是品牌策划、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品牌辨识度和认可度较低,导致增收之路依旧困难重重。仅凭“酒香”,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残疾人不能单打独斗,政策、资金和社会各界需要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有力支持和帮助。
例如,江西省为促进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专门制订了相关办法。凡参加各单位组织的非遗项目培训的未就业残疾人,培训期间可享受每人每天30元的生活费补贴,补贴期限最长可达1年。
此外,一些省份的非遗助残策略正趋向集合化发展。2022年发布的四川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手工制作等残疾妇女就业创业项目”。随后,蜀绣、藏羌绣、唐卡等四川传统技艺成为四川省残联针对民族地区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妇女开展的非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掀起了一场以培训拉动生产的热潮。
长期以来,文创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要将残疾人的作品带向市场,带来收入,实现良性循环、输血再造,这是一个难题。有些人尝试破解困境,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绣缘红”蜀绣坊的成功就是一个生动案例。
2009年,残疾人蜀绣绣娘任晓红报名参加了青白江区残联首批“残疾人蜀绣培训班”,并先后拜成都蜀绣传承人冯桂英、姬金全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蜀绣传承人易启明为师。任晓红也成为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试点支持的“残疾人非遗工匠”。她在创办“绣缘红”绣坊后开始收徒,带动青白江周边地区几十名残疾妇女实现稳定就业,月增收两千至八千元。
“绣缘红”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众多市场客源,其生产的文创绣品,有些成为外事礼品,有些成为知名企业伴手礼或文旅小商品。品牌进驻“成都天府通惠生活”助残专区线上展销,布展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九寨沟、阆中古城等酒店、商场、景区,承办成都市残疾人青白江樱花文创集市,参加各地贸易博览会、文创集市展销300余场……“品牌化”营销组合拳,是残疾人文创产品打开市场、稳住市场、持续增收的关键一招。
无论是景泰蓝珐琅制品厂的高彩虹,还是蜀绣绣坊的任晓红,传统手工艺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满足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增收”是最能振奋人心的奖励,发挥着值得称道的刺激作用。
将“手艺”转化为“收益”,将“产品”变为“商品”,让“口碑”变成“金杯”,已有先行者走在前列。贵州大山里的巾帼“断臂飞鸟”杨而郎,将古朴独特的丹寨苗族蜡染工艺,送上了全球各大时装周,以她为主角的微电影《断臂飞鸟》,荣获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一等奖;2024年7月,欧洲集邮协会面向全球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纪念票上,印上了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残疾绣娘陆永江的刺绣作品,包括香囊、抱枕及各种衣装……她们的作品,不仅仅成为商品进行交易,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残疾人的才华和力量。
▲残疾女性将日常审美融入手工作品,其展现的民族性和艺术性让世界为之赞叹,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残疾女性的才华与坚韧。(摄影 徐俊星)
残疾女性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高彩虹在珐琅厂的每一天,都充满对掐丝工艺的热爱与执着,她的坚持受到同事们的尊重。珐琅厂新接了一批订单,高彩虹每天忙碌的产品名为“有凤来仪”,一只活灵活现的凤凰镶嵌在铜胚上,经过层层点染,翱翔在蓝色的晴空中;“红围巾”成为春节期间的拜年好礼,谭艳林和姐妹们手中的针线一刻不停,这一抹中国红将在2025年继续散发温暖;而远在四川的任晓红,她的蜀绣作品也逐渐走出青白江区,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展览厅里,或是被顾客小心翼翼地收藏,任晓红的心中总是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这些残疾女性,用坚韧和毅力书写着属于她们的精彩人生。她们的创富故事,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人生价值的全新诠释
征文启事 | 让温暖被传递
我们正在寻找残疾人求职与就业的真实经验分享,无论是突破障碍的求职历程、职场适应技巧,还是通过中国残联就业服务平台成功就业的暖心故事,您的心得感悟都将成为他人前行路上的希望之光。
投稿方式:
邮箱:cjrjcypt@sina.com;
要求:邮件标题注明“我的就业故事+姓名+联系电话”,附图文+视频素材;
激励:优秀案例将获中国残联就业服务平台全渠道宣传,传递榜样力量;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