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合肥市第四中学
书接上文
清末合肥县学之迁变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庐州,合肥县学再遭毁灭性破坏,战后“仅存瓦砾”,搁置未修。十余年后的同治六年(1867),合肥人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他致信庐州知府唐景皋及合肥邑绅李蕴章、刘步青、戴昌言、徐桂森等人作出指示,以合肥县收缴庐州府学修费尚有余资,接修合肥县学。
· 李鸿章(1874年) ·
▲ 摄影:约翰·汤姆逊
经前甘凉道、李鸿章三弟李鹤章邀请“精于风鉴者”开展实地勘察,决定将合肥县学整体移建至前大街南首龙门巷内,即庐州府试院旧址,又将府试院移建至县学旧址,翌年(1868)8月工停。包括大成殿、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以及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在内的多数建筑,均按照原制式完成重建。
· 清代合肥县学宫建筑情况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 “合肥县学宫” ·
▲ 来源:清《(光绪)合肥县志》
光绪四年(1878),李鸿章四弟李蕴章以亩捐余款续建东西学署及宫墙、照壁、云路街等,令参将浦英旺监修完成。期间曾遇资金不够,李蕴章自掏腰包补之。又经福建陆路提督、合肥人唐定奎捐资,并邀请举人范彦瀛、张卉等相继修建了节孝、忠义孝悌、福神诸祠。至此,县学规模已与战前无异。
· “县学”(《府城图》) ·
▲ 来源: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提到“立大小学堂”,并重点强调创办“京师大学堂”。此事件既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亦是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此至民初,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大量涌现。以学宫、社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旧式官学教育,逐渐走向历史。
· 《明定国是诏》(1898年) ·
▲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民国时期的合肥县学
时间来到民国八年(1919),这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中国大地掀起一阵巨大的浪潮。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合肥乡贤刘君尧、童茂倩等筹资3.3万元,共同创办了合肥第一所私立中学——私立庐阳正谊中学校,刘君尧为首任校长。经省教育厅核准,正谊中学于九年(1920)9月正式开学。
· “县学宫”(1919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正谊中学先暂借省立二中余屋开班授课。童茂倩等呈准以县学宫为校舍,又由李木公等人捐资建房,收回县学宫前后荒地,改建为学生寝室及操场。嗣后又收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舍,由地方捐资修理并添建教室。翌年(1921)春,学校正式迁入县学宫。十五年(1926)春,学校建成图书馆并启用。
· 合肥三中建校百年(2020年) ·
▲ 来源:合肥市第三中学
十六年(1927),时逢北伐战争,校舍被驻军占用,学校解散。十七年(1928)11月,省教育厅根据《安徽中等教育改造方案》,决定省立第六女子中学设于合肥,经与地方商议,以县学为校址;正谊中学恢复,迁入县党部。翌年(1929)3月,正谊中学提议迁入北门义仓,即今合肥三中的前身。
· “私立庐阳正谊中学校”(《程宗潮视察合肥县教育概况报告》) ·
▲ 来源:《安徽教育行政周刊》
十八年(1929)秋,省立第六女子中学筹备成立。二十一年(1932),在共产党员、省立六女中教师谢立惠的支持引导下,李静一、鲍有荪等学生发起成立“朝曦读书会”,作为我党领导的团结、教育、培养青年的外围组织,以及秘密联络点。读书会组织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 安徽省立六女中银质校徽 ·
▲ 来源:马启兵
· 蔡柏《回忆“朝曦读书会”》(1984年) ·
▲ 来源:《合肥文史资料》
读书会成员蔡柏曾于1983年重访故地,并撰文称:“原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今省政府所在地……昔日旧貌,所剩无几,只留下了一栋科学馆和教师楼,还有原校长叶伟珍先生为科学馆所立下的奠基石碑,上面镌刻的‘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科学馆奠基纪念,叶伟珍谨书’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 省立庐州女中讲堂(1939年) ·
▲ 作者:辛木贞夫
二十三年(1934),省立六女中改为省立庐州女子初级中学;省立六女中与省立六中2个师范科,合并成立省立庐州师范学校。日军侵肥后,省立六女中校舍沦为兵营。据日军地图显示,此地为“旅团司令部”。三十二年(1943),为赓续省立六女中,在抗建中学旧址开办女中,即省立立煌女子中学。
· 安徽省合肥县(1943年) ·
▲ 来源:《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史》
三十四年(1945)9月,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尚在立煌县(今安徽金寨)的安徽省政府,正式决定将省会迁往合肥。省府迁建办事处选择在省立六女中旧址办公,省府亦沿用之。当年城内各处房屋,受战争影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惟有此处因系日军大本营,大院内几栋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 “省府迁建办事处在合肥成立”(1945年) ·
▲ 来源:《皖报》
· “省政府”(1947年) ·
▲ 来源:《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黄欣提供)
与省府一同入驻,还有联署办公的省府各厅处,诸如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等。其他附属机关,则散布在全城各处。当年冬,省立立煌女中亦随之迁入合肥,改称省立合肥女子中学。因省立六女中旧址已被省府“认领”,省立合肥女中遂改驻府学旧址,于三十五年(1946)2月正式开学。
· 省立合肥女中师四全体同学留影(1946年) ·
▲ 来源:资料图片
长江中路221号
三十七年(1948)底,淮海战役拉开帷幕,战局逐渐南移,省府意识到合肥难以防御,下令将省府各机关全部南撤,合肥一时成为空城。1949年1月21日,合肥宣告和平解放。3月,为保卫皖北区党政军首脑机关,以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机关为主,成立了合肥城防司令部,驻安徽省政府旧址。
· 华东野战军合肥城防司令部(1949年) ·
▲ 摄影:陆仁生
4月初,华东军区电令:“长江以北原安徽地区业已全获解放。为统一该地区行政领导及适应支援解放战争与各项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决定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遵此,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正式成立,办公地址设合肥市,受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城防司令部“让位”改驻北门(今工大北区)。
· “皖北行署”(1949年) ·
▲ 来源:《合肥市区图》
1951年1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第4次会议通过“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并指示:为便利工作的统一部署,在中央明令公布前,两行署先行合署办公。据此,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于12月20日迁来合肥;12月29日,两行署召开第一次联合行政会议,正式合署办公。
· “安徽省人民政府昨正式成立”(1952年) ·
▲ 来源:《安徽日报》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撤销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职;同时宣布皖南、皖北两行署即行撤销;安徽省会设在合肥市。
· “省人民政府”(1952年) ·
▲ 来源:《合肥市街道简明图》
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便着手推进办公大楼的建设。1954年及1956年,先后建成北楼和南楼两座仿苏式大楼。曾在大楼里工作了30多年的张坚,2008年接受采访时说,南楼地基打了2米多深,北楼打了3米多深,这么深的地基给大楼的坚固打下了基础。“那个坚固啊没得说,连六七级地震都抗得住!”
·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 ·
▲ 来源:《合肥画册》
他还提到大楼打地基时,出土了一对石狮,除其中一只嘴唇有点磨损外,其余保存较为完好。据民间相传,此地旧为“状元桥”和“状元楼”,“那时候,考中的状元都要来这里走一趟”……实际上便指合肥县学,此次发现的石狮或即其遗物。石狮在此存放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03年才移交给文物部门。
· 安徽省人民政府(1979年) ·
▲ 来源: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1955年10月10日,安徽省城市建设局建筑工程公司第四工地第一工段在合肥市区挖墙基底槽吋,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后经发掘清理,出土金银器共11种102件。根据金银器上面所刻的“至顺癸酉”“庐州丁铺”“章仲英造”等字样,可以确定这批器物为元至顺四年(1333)庐州丁铺的匠师章仲英所制。
· 吴兴汉《介绍安徽合肥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皿》(1957年) ·
▲ 来源:《文物参考资料》
参与此次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吴兴汉,曾撰文提到:“这批金银器埋藏地点,是在合肥市小南门内原孔庙大成殿西庑的西边约3.5米的地方,这里有一小块空地,空地上有一棵很大的槐树,其最大径为0.45米。”“小南门”即南薰门,而“原孔庙”很可能指靠近南薰门、位居省政府的合肥县学旧址。
· 安徽合肥市区出土的金银器皿全部(《介绍安徽合肥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皿》) ·
▲ 来源:《文物参考资料》
据介绍,这批金银器完全由手工制成,有捶打和凿制的痕迹。金器出土时,黄色光泽,灿烂夺目;银器经洗刷后,白光闪闪,焕然如新。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如此高规格的金银酒器,竟被藏于树根底部一大陶瓮内,可见当时事发突然,其主人亦非等闲之辈,有待进一步考证。当然这与县学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 “章仲英造”金把杯 ·
▲ 来源:安徽博物院
札记
为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人民政府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自4月1日起开始搬迁,5月1日起在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正式办公。2018年5月25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安徽省政府原办公北楼(含北门)为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
·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6年) ·
▲ 摄影:吴芳
自2016年移交合肥市以来,省委省政府旧址如何利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期间,曾有一批来自省内外的文创企业前来考察,并对改造表达了合作意愿,没有下文。2022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未来五年将打造文化之城”,其中原省政府办公楼将改造成音乐艺术中心。
· 省政府旧址相关报道(2017年) ·
▲ 来源:人民网安徽
此外,有网友曾建议将其打造成安徽教育历史陈列馆。此地既为清庐州府试院及清末合肥县学旧址,历史上亦吸引了正谊中学、省立六女中等诸多名校入驻办学,距合肥创办最早的书院——元景贤书院及明清合肥县学旧址仅一街之隔。昔日古迹虽难复原,改建展馆未尝不可。如挂牌“安徽教育博物馆”或者“合肥教育博物馆”,全面展示古今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老城更新、城市文化乃至教育事业而言,均为一大盛事,何乐而不为呢?
· 安徽省政府旧址城市更新效果图 ·
▲ 制图:刘佳雨 林岩 罗萍嘉 孙良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仅供参考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看官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安徽省政府旧址(2020年) ·
▲ 摄影:又心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门水关 -
| | |
- 官署衙门 -
- 学宫书院-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园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城市风俗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素材来源 | 《庐州府志》《合肥县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安徽教育行政周刊》《皖报》《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史》《文物参考资料》《安徽日报》《安徽省志·人大政府政协志》《安徽省志·人民政府志》《合肥市区图》《合肥市街道简明图》《合肥画册》《合肥文史资料》《合肥春秋》《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志》《合肥百年有影响的百名女性》《合肥文史》《合肥通史》《合肥市庐阳区志》《合肥三中校史》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中国文化研究院、“中研院”人社中心、世界建筑导报、湖北省图书馆、人民网安徽、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安徽)、安徽画报、合肥市图书馆、合肥市第三中学、合肥市第四中学、乙图、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