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一则规划信息,瞬间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该规划着重对高新区 GX11 、 12 单元进行布局,这片东至将军岭路,南至铭传路,西至规划道路,北临蜀山大道与江淮运河的区域,正处于规划中的合肥未来科技城范围之内。



依据高新区规划建设的常规思路,这片区域有望成为合肥未来科技城的先行启动区,率先开启开发建设,为未来科技城后续的大规模发展探路。


高新区GX11、12单元规划有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商住混合、工业、交通运输、公用设施、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以及预留部分留白用地。

规划范围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17835亩),其中居住用地面积约266.55亩,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约1760.4亩,人口规模约1.3万人。

按总体规划,预计将打造 江淮集电港、集电设计园、集电智造园、韧性产业社区和智慧天蓬村 等。


合肥未来科技城位于合肥市高新区西部,长江西路以南、小庙镇镇界以北、南岗镇镇界以西围合区域,规划面积约64平方公里,是继北京、天津、武汉、杭州之后,全国第五座未来科技城。

合肥未来科技城概念总体规划设计,以“大国创新脊,科技未来城”为设计愿景。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64.1Km²,城市开发边界面积21.3Km²,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集建区)19.0Km²,规划居住人口共计17.8万人。

未来科技城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 合肥城市空间也将进入3.0江淮时代。

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开发,高新区全域空间结构也将重整,打造“四轴并进连四片、运河引廊融组团”

望江西路、江淮大道与创新大道、将军岭路组成两横两纵发展轴,高新区主片区打造中优片,北提片定位汽车产业提升区,东整片老城整合焕新区,西拓片则为未来科技城拓展区。

未来科技城目标定位“江淮智城”,功能定位为“前沿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区、智慧低碳公园城”,规划为“园城耦合、产城融合、人城融合”的城乡野有机共生体。

按开发先后分为 东组团、中心紧凑三组团和西组团, 规划建设科技智享岸、生命健康谷、人工智能湾、集成电路港和未来科技洲运河引廊融组群。

五个产城组团模式发展,技术创新街区+新型产业社区+科技研发聚落,以人的步行舒适度为标尺,创造尺度适宜,链群完整的产城组团。


除产业规划外,环境也是未来科技城规划核心部分,围绕江淮运河“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建设目标,塑造主题鲜明的谷绿碳汇湿地公园、蒲河趣园和江淮之眼3大运河景观。

依托自然条件建设自然公园、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三级公共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林田湖城共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同时以三级公共空间为基础构建零碳公园体系,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公园建设相结合。

交通方面,六大通道快联交通枢纽,双环七路强化区域联动,窄路密网塑造街道空间,集建区路网密度8.2km/km2,轨交引导组团高效布局,水铁联运港城一体,功能复合多元街区。

总体来看,合肥未来科技城并不属于传统造城模式,是根据高新区发展现状而迫切需要建设的片区。目前高新区战略新兴产业拓展需求强烈,存量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亟待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科技城将构建三大战略新型产业、四项前沿未来产业、一大服务产业体系的建”3+4+1”核心产业体系,主导优势产业拓展升级,预期未来产业集中突破。

未来科技城将构建全新开发模式,实现公共资源的高效整合、开发单元的多元适配以及土地供应的精准投放。

而此前在建设中,()提出遵循“投建运转”一体化模式,优化要素供给,全力推动中科大天都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未来科技城的开发建设,正是这种协同关系的生动延续与升华。未来,合肥未来科技城也将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紧密协同,这绝非功能、空间和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合肥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升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