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天生就是出类拔萃。所有名留青史、令人称道的人物,无一不是在点点滴滴的经历与坎坷中成长起来的。

在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身乡野,连最简单的文章都背诵不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可就是这样的“笨人”,最终却成了世人眼中的“完人”。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蜕变是后人学习为人之道的楷模,他常年累积的笔记与书信,也被整理成了一部传世之作——《曾国藩家书》。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

但曾家人在《曾国藩家书》的熏陶下,人才辈出,十代内出了200多位杰出人才,包括收回伊犁、出使英、法、俄的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的曾广铨;翻译家曾约农;中国味道化学理论创始人曾广植……

意志坚定

十六岁那年,曾国藩跟着他父亲,开始考秀才。

第一次,落榜,他父亲说,第一次考,不要灰心。

第二次考,落榜,他父亲说,没事。

第三次考,还是落榜。他父亲只得安慰说,坚持就是胜利。

第四次,落榜。

第五次,落榜。

第六次,父子两人一样,继续落榜。他父亲已经不安慰曾国藩了。

更要命的是,这次曾国藩被“通报批评”,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却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这一下,在整个湖南,曾国藩成了读书人的反面教材。

遭遇这样的打击,曾国藩并没有气馁,而是苦苦反思自己究竟差在了哪里。

他把自己的考卷和模范考卷放在一起,仔细对比文章的结构、论述和文笔。

他发现,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光重视局部打磨,而缺乏了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经过这次复盘,曾国藩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式,并进行了针对性练习。

1833年,23岁的曾国藩第七次考秀才,这次他考上了,虽然是倒数第二名,但好歹榜上有名了。第二年,曾国藩又中了举人。但之后的进士考试,他再次落榜。

1838年,曾国藩再次北上考试,这一次,他在榜单最末尾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虽然考上了,却只是一个同进士。

按理是不能进入翰林院的,还有可能被打发到某个小地方当县令,但曾国藩没有气馁,而是不停地写文章向主考官自荐,最终主考官被他的毅力打动,斡旋后使他顺利进入了翰林院。

善于反思

有一次,曾国藩和一个同乡郑小珊,因为意见不一致吵了起来,隔着桌子就要动手。

当时,曾国藩气急败坏,骂得十分难听。郑小珊生气地拂袖而去,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后来,曾国藩在日记中复盘这件事,检讨自己“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完全没有读书人的涵养,而且伤害了朋友的感情。

虽说吵架是两个人的事,但改过应该先从自己做起,既然自己意识到了问题,就应该立刻改正。

所以,他放下笔,立马就去找郑小珊赔罪。

郑小珊很感动,原本两个人都有错,可曾国藩却主动道歉,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于是,两人把酒言欢,冰释前嫌。

写日记自省这个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辈子。

沉稳戒躁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在家丁忧的曾国藩迅速组建湘军前去平叛。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军队要想打胜仗,离不开日夜磨练,这是一个沉淀经验的过程,是万万急不得的。

但此时的曾国藩恰恰就很着急。

湘军组建没多久,曾国藩便急忙带着军队投入战斗。那时的他毫无作战经验,手下士卒也多是临时聚集的新人,结果可想而知,初次作战,一溃千里。

曾国藩深感无颜面对,便想纵身跳入水中,以死谢罪,所幸部下将他救了起来。

一连吃了几次败仗的曾国藩,渐渐明白,行军打仗不能轻浮急躁,沉下心来研究对策才是上策。

针对太平军擅长肉搏的作战优势,曾国藩指挥湘军占据有利地形,通过修筑堡垒、步步为营来蚕食太平军的领地。

同时找机会切断敌军补给,最后达到耗死对手的目的。

就这样,曾国藩逐渐扭转了战局,率领湘军攻破了天京。

事后总结时,他曾告诫子弟:“凡遇事须安详和缓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人生中,所遇之事甚多,倘若急躁轻浮,则少不了忙中出错。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正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曾国藩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晚清第一名臣”。梁启超更是赞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从落榜到上岸,从激进到谦逊,从屡败到屡胜,所有逆袭都并非偶然。

比天赋更能决定命运的,是强大的毅力;比出身更能成就事业的,是严苛的自律。

◎本文来源:“至书”“十点读书”,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