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16日,一份名为《益闻录》的中文期刊在上海徐家汇正式出版第1号,此后至1898年8月13日共出版1800号,另有试刊6期。2月20日,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全套期刊为底本、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益闻录》(影印本)在徐家汇书院首发,成为这套期刊目前内容最完备的影印本。百多年前,《益闻录》编辑部办公地点正位于如今的徐家汇书院所在区域。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陈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共同为新书揭幕。
《益闻录》由著名学者、报业先驱李问渔主编,这份刊物既是中法文化交流和“海派文化之源”徐家汇西学传播的文献见证,也是上海近现代重要的文献史料。《益闻录》(影印本)收录1806期原刊,按16开精装分装43册,附录总目1册。
《益闻录》影印本
除宗教内容外,《益闻录》以摘录中西各报,刊载国内外时事、社会新闻,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还载有诗文、杂论,其刊登的新闻信息形式多样,长期设有“谕旨恭录”“京报照录”等栏目,专门抄录清廷的谕旨、奏章、公牍等,刊登清朝官方的公开消息。该刊也特别注重地方新闻,经常摘录各省官报,以“苏皖官报”“福州邮音”“金陵官报”“两江官报”等标题,报道各地的重要新闻。主编者还会采编一些民间奇事趣闻,在增加可阅读性的同时,报道民生百态和社情民意。向国内读者介绍世界各国国情,也是刊物的关注重点,通过刊发“日本近事”“英国邮音”“法国近信”等国际消息,积极报道国外时政要闻。
《益闻录》创办时正值晚清“洋务运动”兴起,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成为该刊的又一重要特色。该刊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涉及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领域,《论显微镜》《论汽机》《论德律风》等文介绍了同时代西方显微镜、蒸汽机、电话等最新的科技发明成果;《玻璃制衣》《屋料奇创》《洗衣新法》等文,介绍了与民生所需相关的制造技术,《机器垦荒》是中国第一次记载农业机械耕作的文章;《月食纪闻》《德国测星》《日蚀示期》《彗星又出》等文,则是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知识介绍。该刊着重介绍了大量地理知识,除了刊载《地体浑圆说》《地球形势说》等普及性文章,还刊发了清代中国各行政区划的地图和世界五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图。这些自然科学的科普文章和测绘图,大大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益闻录》影印本内页
《益闻录》办刊期间正处于清朝末年,作为晚清历史的见证者,该刊第一时间记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时人的评论和观点。值得一提的是,《益闻录》还长期刊载有“上海杂物市价”“钱洋行情”等信息,客观上保留了晚清时期上海物价、本外币汇率的动态数据,而不定期发表的院士、乡试、县试、殿试的试题和题名录,则留存了清末科举制度的详细信息。
为影印本撰写前言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谈到,《益闻录》是晚清“江南科学计划”的组成部分,该计划还包括筹建徐家汇天文台、博物院等一系列影响至今的科学、文化工程。这份刊物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也是“中西邂逅之地,海派文化源头”徐家汇在近代传播西学,构建海派文明过程中的历史见证。“《益闻录》不单收录自然科学知识,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很多信息,在当时是一本相当前沿、先锋的刊物,它的功劳应该属于中国主编李问渔。”
李问渔原名浩然,字问舆,后改为问渔,江苏川沙(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人,早年就读于徐汇公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震旦学院校长,兼任哲学教授,是震旦学院创办者马相伯的莫逆之交。他精通多门外语,翻译著述60多种,也被誉为“浦东第一报人”,通过著译与出版报刊,在晚清社会开启民智、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风俗改良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不过,与《益闻录》这份刊物一样,今人对他所知甚少。
李问渔
目前,《益闻录》原件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少数机构有收藏,上海图书馆的保藏最为完整。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认为,《益闻录》对中国近代社会史、新闻出版史、中西思想文化交流史、晚清西学东渐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文献价值,全套影印出版将大大推进对这份刊物的研究,同时让今人对徐家汇、对土山湾事业,对李问渔等先驱的理解更加深入。
“《益闻录》的影印出版,不仅是对这份重要刊物的传承,更是对晚清社会多维度历史的重现,有助于加深公众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认知。”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陶飞亚说。
徐汇区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馆长房芸芳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正是李问渔。在她看来,通过影印出版,令更多区级馆、基层图书馆有机会“拥有”珍贵文献,服务更多读者。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
2014年以来,上海书店出版社相继影印出版近代报刊史上著名的《万国公报》及其前身《中国教会新报》,此番携手上海图书馆完整影印出版《益闻录》,费十年之功,为近现代上海文史文献史料研究出版再添一块重要拼图。
与会专家学者
原标题:一百多年前在上海徐家汇出版,鲜为今人所知的这份刊物为何重要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