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又名帽盒山,地处叙永城东,位于叙永镇丹桂村境内,系叙永名胜——丹山36峰之一,平均海拔约800米。

营盘山地势险要,扼制叙永东城,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巅,叙永东、西两城尽收眼底。相传明王朝讨伐奢王时,曾有将军于此立营而得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四月,石达开的部将率领义军在此安营扎寨,攻克叙永东城,与清军抗衡。清光绪年间,叙永名流李生春(字芝蒲,号剑泉)写下题咏“孤峰秀削半空撑,恍惚前朝旧有营。朝发文光凌北斗,睛飞暖翠入东城。纶巾何处寻诸葛,战垒凭谁问灌婴。二百年来争战息,犹闯遗簇拾春耕。”盛赞其所处地势之优越,乃天然驻军扎营之所,也是百姓安居乐业之地。



(营盘山上橘子红碑 摄影/颜林)

1960年,老红军罗通将军在《星火燎原》第三期上发表《营盘山上橘子红》一文,详细记述了1935年春,中央红军鏖战叙永,途经此山,遵纪爱民,秋亳无范,不摘百姓橘子的动人故事,让此山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1981年1月,叙永籍老红军,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顾委常委傅钟上将亲笔题写“营盘山上橘子红”七个大字,勉励家乡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革命光荣传统。此碑现立于当年红军战斗的地方——营盘山的望城坡(小地名)。

罗通将军在长征途中,历任红军连队指导员、先遣工作团团长,主要任务除了在红军经过的地方,宣传组织群众、安置伤员、组织群众武装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保障部队的粮食供应。罗通将军在文章写道:“我们来到永宁府(叙永古称永宁),一部分部队包围着城内的敌人,主力已向营盘山开去。于是我们又迅速向营盘山前进。来到山下,抬头一看,满山是一片黄澄澄的橘子。这时候,只听到山上有人在喊:‘同志们,加油啊!到山上吃橘子呀!’‘好甜的橘子,真好吃。加油啊!’同志们连饿带累,走路都没有劲了,一听到山上有橘子,一个劲地催着前面的人快走。我心里想:吃橘子虽然不如吃饭解饿,但总可以解决一下眼前的困难,于是也连忙赶到队伍前面去。我一面走,一面观察着那望不到边的橘林,估量着一棵树能摘多少,够多少人吃的,打算买一些分给部队压压饥。越来越近了,拳头大的橘子,散发着一股诱人的清香,香味扑鼻。远远地听到战士们在纷纷议论着:‘嘿,多好呀!一棵树最少能摘二百斤。’‘看,落了一地,真可惜!’‘现在能有几斤吃吃嘛……’话还没落音,又有一个人接了过去:‘还吃几斤,给我两个吃吃,我保证一口气冲锋三十里。’到处是谈论橘子的声音,到处是喊加油的声音,可就是不见一个人走进橘子林……”



(营盘山正面)

“我暗暗钦佩战士们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忽然看到前面橘林边站着一位老大爷。他两手拿着许多大橘子,直向同志们手里塞,嘴里还不断念叨着:‘红军先生,别客气,吃吧,吃吧!’一个战士接过几个橘子,又顺手塞了一些钱在老人手里。可是老人无论如何不肯要,于是那战士又把橘子塞到老人手里,一溜烟地跑开了。老人看看跑远了的战士,又继续叫大家吃橘子,可是,再没有一个战士去接橘子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是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当罗通将军了解到这片橘子是大土豪“张老爷”的财产后,便宣布予以没收,在看守橘林的老大爷的帮助下,把橘林划成若干片,分批让路过这里的部队采食,并单独划出一片,留给当地的贫苦群众;还找来木板插在橘林边,写上:“这橘林是土豪的,现没收。各部队路过这里时,应有组织地在指定地区采摘。”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先遣工作团”。便于过往部队采食。



(营盘山远景图)

红军离开后,红军宁愿忍饥挨饿,也不采食百姓橘子的故事慢慢传播开来,逐渐成为川南地区的一段佳话。罗通将军的文章发表后,这段佳话终于得到了充分证实,更加激起了川南人民对红军遵纪爱民崇高品质的钦佩。【请继续关注中央红军长征在叙永,红军真好,赔了我家一架新草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