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普”、完善“四有”、加强研究阐释和省际合作……2月18日召开的全区推进长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会议透露,今年我区在长城保护利用上措施力求全面有效,让内蒙古长城更加广为人知,可感可游。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内蒙古12个盟市均有遗存分布,长城墙体与壕堑总长约7570千米,各时代长城墙体、壕堑、敌台(楼)、马面、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总数13804处(座/段)。除居延遗址、金界壕、秦汉长城和明长城部分点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长城均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保存最多的省区,有效保护长城是首要任务。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作为专题文物被纳入其中。内蒙古“四普”总队对长城的核查和调查开展了实地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工作内容编制了长城的信息核查流程、视频教程等。今年,全区还将完善长城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及时更新现状变化、新发现遗迹、保护工作进展等内容,同时充实基层长城巡查队伍,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协作,持续推进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长城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区将提升包头秦长城、呼和浩特明长城遗址公园的整体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具备条件的长城景观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外服务水平,纳入文物主题游径。同时深化考古发掘与研究,参与“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演变、建筑工艺、军事防御体系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重点考古报告的出版,为长城研究提供更多学术支撑。全国15个省区市拥有长城资源,加强省际合作对于保护利用长城意义重大。目前,内蒙古已与黑龙江、河北、山西签署了长城联合保护利用协定,今年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订长城联合保护利用协定。 (记者 冯雪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