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堪称曹操生死攸关的一场大战。,赤壁之战即便失败,曹操不过是失去荆州;可官渡之战却关乎曹操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袁绍决定胜负的关键之战。
官渡战场上,曹操的处境极为艰难,粮草运输愈发艰难,他甚至给留守许昌的荀彧写信,表示不想再留在官渡,想退回许昌坚守。荀彧的回信虽长且恳切,但核心就是坚持下去就会胜利。曹操对坚持与守住许昌之间的联系,心中仍有疑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攸叛逃到曹操这边,还把袁绍的情况详细告知,并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粮仓,曹操依此计行事,最终赢得官渡之战。
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许攸向袁绍献计绕过官渡偷袭许昌,却被固执的袁绍拒绝,许攸一气之下投靠曹操。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不少史学家借此批判袁绍愚蠢。像有学者评价袁绍“因狂妄而固执,因固执而愚蠢,因愚蠢而狂妄”。
但这其实是很片面的看法。袁绍出身比曹操好,在乱世中他打下青、徐、幽、并四州之地,全靠自己打拼,并非继承而来。若说他是愚蠢之人,那很多人恐怕连白痴都算不上。
其实,偷袭许昌这件事并非《三国志》所记载,而是出自《汉晋春秋》。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提到,《汉晋春秋》很多内容在其他书中无记载,很可能是编造的。三军大学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三国卷》也探讨过这个问题。袁绍并非不想偷袭许昌,而是此计根本行不通。袁军就算绕过官渡,粮草运输能保证吗?答案是不能。没有粮草就得速战速决,三日拿下许昌,不然就会被围困死。而且绕道途中随时可能被敌军包夹。从《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来看,袁绍曾两次尝试偷袭许昌,第一次派刘备到汝南骚扰许昌,结果被曹仁出击,刘备大败;第二次派韩荀从西方绕道偷袭,又被曹仁截击。所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虚构的。
既然《汉晋春秋》的记载不可信,那许攸为何叛逃呢?史学家方诗铭研究表明,许攸叛逃是权力和地位之争的结果。
袁绍是汝南人,在河北冀州起家,他的手下分为两股势力,一是汝南、颍川追随他的势力,二是冀州本土势力。像郭图、许攸等人是汝南、颍川人,沮授、审配等人是冀州本土势力,这两派势力一直争斗不断。许攸在前线作战时,他在河南的家人被许昌方面抄家,他一气之下抛下妻儿叛逃。之后河南派的郭图又在袁绍面前诋毁河北派的张郃,导致张郃也叛逃。可见袁绍集团在战争关键时候内部斗争不停,这才让曹操有了可乘之机。这种现象在三国时期很常见,蜀汉有本土与外来集团的争斗,东吴也有淮泗集团和本土集团的对立。所以啊,我们不能自以为比古人聪明,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理解当时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