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评也好,演义也好,个人的臆断并不足以使曹操从一代人杰变为被后世唾弃的白脸奸臣,但是另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却实实在在地让曹操的名声大受损伤。




公元189年,董卓率凉州兵马来到京城洛阳,为了躲避杀身之祸,曹操逃离京城,这一逃不仅引出了一段著名公案,也让曹操从此留下了千古骂名。



《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这一非常知名的故事。当时曹操和陈宫两人出逃,投诉于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嘱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去西村沽酒,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疑心大起,杀了吕家男女八口,又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曹操这时候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然而,这段足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与历史实事却有着不小的出入。首先,陈宫并未跟随曹操出逃,其次,曹操投奔吕伯奢家并将其全家杀害的事,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没有记载。评价历史人物自然离不开功过是非,那么在那张阴森丑陋的白脸背后,曹操的功与过又是什么呢?



陈寿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司马光则说曹操是“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曹操颁布过《求贤令》,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而在此以前,当曹操取得官渡大战的胜利之后,他就颁布过《论吏士行能令》,“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治平之世崇尚德行,乱世则要看重才能”。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他的雄才大略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但最令人感佩的却是他率性旷达的心胸。曹操打败袁军之后,在缴获的图书中发现了一束书信,都是许都的各级官吏和军中诸人写给袁绍表忠心的投降书,有人出主意,把这些写信的人抓起来杀了。



可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他根本不看,就下令把这些书信全烧了。然而,曹操这样的做法依然逃脱不掉世人对他的动机,做出奸诈虚伪的判断与认知。


清代大学者赵翼在他的著作《廿二史札记》中说“刘备以性情相契用人,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用人,而曹操则是以权术相驭用人。”

那么你心中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