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南京市六合区的一片现代化养殖园区里,立体鸽笼次第排开,鸽子毛色亮丽,自动喂料机规律运转,鸽蛋顺着传送带整齐排列。这里是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总部,总经理徐善金正俯身观察一只蛋鸽的健康状况。“村民们都叫我‘蛋哥’,这些年,这群小鸽子带着我和乡亲们一起‘孵’出了大产业。”他笑着说。

在东晨鸽业智能养殖车间,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鸽粪自动清理机高效运转。徐善金轻点手机屏幕,远程查看鸽舍数据,“未来,我们要让养殖全流程智慧化。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研发资金,不仅研发出生物饲料替代传统饲料,还从鸽蛋中提取活性肽用于生物医药,将产业链延伸至高端领域。”目前,公司存栏种鸽23万羽、蛋鸽98万羽,年产鸽蛋1000万枚,2024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

徐善金与鸽子的缘分始于童年。邻居家的鸽群是他每天趴在窗边必看的“动画片”,鸽子灵动的身影和清脆的咕咕声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它们扑棱翅膀的声音,像一首轻快的歌”。这份热爱让他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并在研究生毕业后一头扎进蛋鸽产业。

2014年,他带着“填补国内蛋鸽市场空白”的梦想,在苏州开启创业之路。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幼鸽因病成批死亡、合伙人退出、资金链几度断裂,最艰难时,他因过度劳累卧床半月。“那时真觉得山穷水尽,但一想起鸽群扑棱翅膀的样子,又咬牙挺了过来。”

2015年,徐善金将公司迁至六合区,破釜沉舟投入技术攻坚。他与团队日夜泡在实验室里,最终攻克了“产蛋量低”“雌雄难辨”两大行业难题,开展自别雌雄高产蛋鸽品种“东晨1号”培育——自别率99%,年产蛋量比普通蛋鸽提升23.1%。技术突破让企业绝处逢生,六合区的农户们看着这个满身鸽毛的年轻人,笑着送了他一个外号:“蛋哥”。

“乡村振兴,得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徐善金深知,技术再先进,若不能惠及农户,便只是空中楼阁。徐善金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公司”的发展模式,将研究成果和先进养殖技术无偿传授给返乡创业青年、农户和合作社,回收他们的产品进入公司的销售平台进行统一包装和品牌销售,为合作农户提供“五全服务”:从厂房设计到技术指导,从种苗供应到销售兜底,而农户只需安心养殖。

六合区养殖户老张算了一笔账:“加入联合体后,年收入从5万元涨到18万元,风险全由公司扛!”目前,这一模式已带动全国5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收入超18万元。

2018年,徐善金将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山阳县。在当地废弃猪场里,他手把手教村民改建鸽舍、调配饲料。村民徐某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不到半年时间,他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5万元。“现在村里人都管这鸽子叫‘扶贫鸽’!”徐善金语气中满是自豪。如今,山阳县5个村庄、200多户农户因鸽业年均增收3万元,鸽舍的咕咕声成了秦岭山下的“致富曲”。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徐善金铺开一张规划图:实施“1+1+9+N”战略,建设2个种苗繁育基地、9个鸽蛋生产厂,带动1000户农户,冲刺年产值超10亿元目标,带动整个产业链5000—8000人创业和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他指着园区规划图展望:“我们要让鸽蛋走进高端市场,让鸽粪变成有机肥,让每一环节都产生价值。”

鸽舍外,又一群鸽子振翅而起,载着新农人的梦想,掠过田野,飞向远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许愿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