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8点半
与你分享女性的100+1种活法
一起过得更有趣,更自由
hihi朋友们早呀!
上周收集了大家的 (都好精彩,戳蓝字别错过了) ,又活过、读过一年,真好!
实不相瞒,过去一年,大部分的平静和喜悦都是阅读带来的。读到好书的快乐,完全不亚于买包。
对我而言,阅读就像一个柔软的孔雀羽毛掸子。把生活捡起来,轻轻扫掉上面的灰尘,温柔擦拭干净,它又跟新的一样~
所以,新的一年,也还是要和文学并肩站在一起。在文字里再活一次又一次。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尝试分享自己的 (戳蓝字重温) ,意外地收到后台好多鼓励和“催更”。打算把这个栏目坚持做下去。
2025的第一期月度书单,来得稍晚了一些,毕竟一开年生活就没完没了地敲打我的房门,实在无暇专注阅读。
只能在火车上、地铁里、失眠的深夜、公园陪玩的间隙、加班时换个脑子的十分钟......断断续续看完了几本小说。
本期选的这3本让我颅内听到冰川崩裂的声音——虽然都是小说,但风格、讲述方式、题材都非常非常非常不一样。带着我从马六甲海峡到亚马逊森林,感受蝴蝶轻扇翅膀卷起的一场海啸。
老规矩附上近期常听的一首歌,祝你沉浸其中,读书快乐~
01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著,豆瓣8.9
“我并非宿命论的信徒,只是偏爱宿命论的审美价值(一种冷艳),和它的不可证伪性(一切质疑它的行为也包含在命运中)”
好奇怪,这本书四年多前就出版了,还引起轰动,一度刷屏。
可它却一直在我的雷达范围外,闻所未闻 (但奇怪的点不在这) ——去年开始,仿佛大数据瞥见了我这条漏网之鱼,突然我发现身边好几个人在看这本书。
从朋友圈几次刷到再到某宝的“猜你喜欢”,终于,在卡卡的微博里,被这一句话击中,果断下单。
买回来搁置在书架角落 (彼时在啃某本大部头) ,某个失眠的夜晚抚过一排排书脊,鬼使神差地抽出这本看,才惊觉,差点错过了一个宇宙!
想象力磅礴之人写关于想象力的故事 ,思想可以如此舒展,关键是,笔力之自由精准。
侦探结构结合散文形式写小说,有逻辑也有文采,草灰蛇线暗藏在诗意和流动的情绪里。
开篇故事《夜晚的潜水艇》就把我“死死”钩住,失眠的夜晚从未试过如此精神——开头的谜面,结尾的谜底,暗藏的线团被一只大手缓缓解开,串起散落的玉珠。
看完故事最后一句浑身起鸡皮疙瘩,那只大手仿佛是我自己,有恍然落泪之感。
想起多年前在电影院看巨幕《盗梦空间》的感觉,散场后灯光亮起,我摇摇晃晃地站起身,一时间忘记自己身处哪个世界。
虽然是黑白的文字,在脑海里我却亲眼看见了无数个美丽的场景和画面、时空交错重叠。
需要一点点耐心,书中有大量的环境和带有情绪的场景描绘,人物,事物,环境,都化为情绪的载体,甚至情绪本身。
但一旦入戏,就很难出戏。虽然作者写梦写虚幻,但这些虚构的故事却让我感觉就发生在身边。
或许跟成长年代有关 (陈春成是90后) ,比他稍长两岁的我,在书中时不时摸到自己年少时的一些痕迹。
我喜欢他的比喻,很惊艳很有灵气,有种少见的中式浪漫,怀有神性。在他笔下,物体都是活的,万物皆有灵——
山峰生长的声音如竹笋:
缆车运行如被拨动的佛珠:
《红楼梦》中的文字为了不被篡改,自行崩溃为偏旁和部首:
9个短篇故事,有古有今。我跟随着他,像是看完了9部电影,轮回活了9次。
除了开篇,我最爱《竹峰寺》,有一种安定宁静的美和力量。有人说这个故事让人不禁想到《三体》里刻在石头上的人类历史。同感。
甚至看完后一直想要去搜一下世间是否真的有竹峰寺这个地方,再一想,还是罢了。我确信它存在,不管在这个世界或是在另外一个平衡宇宙,就足够了。
《传彩笔》这一篇也极喜欢。感觉梦中的“彩笔”,陈春成已经得到了——学生时期读过李商隐的“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没想到多年后,在这本书里得以窥探一番。
让我更惊讶的是,陈春成的创作力和创作速度惊人,文末都有每个故事的创作记录,往往都是2-3天完成一篇。
陈春成毫不掩饰自己对博尔赫斯的追随。在读《红楼梦弥撒》里,我似乎有一瞬间,看到了博尔赫斯——统治者要将《红楼梦》改编撰写成利于统治的工具,但《红楼梦》却因此自我消解,而宇宙万物皆蕴含着红楼。
最近陪着man man一起慢慢细读,我再次踏入了同一条眩晕的河流,“再次被淹没、包裹、浸透,在美的诱惑中落水”。
余韵悠长,希望你也能被共振到。
02
《萨博侯爵夫人》
三岛由纪夫/著 陈德文/译 豆瓣8.8
“越是卑劣、残酷、不道德、污秽的人和事,越要用优雅的语言叙说出来。”
之前的书单里分享过,被三岛由纪夫极致的美和极致的毁灭震撼到。
《萨德侯爵夫人》是我看的第二本三岛的书,依旧大为震撼。依旧是极端的冲突之美。完全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忠贞、美、道德与罪恶。
本作被称为“三岛由纪夫”口碑最好的剧本,曾被英格玛·伯格曼改编成电影。
说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一下侯爵本人。
孤陋寡闻的我打开这本书时只觉得名字耳熟。直到看完书去查资料,才知道萨德原来就是“SM”(sadomasochism)一词的起源——“Sadism”(施虐症)便来自他的名字。
萨德是历史上最受争议的色情文学作家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是情色小说鼻祖。他书写自己违反伦常的性爱经历和幻想,宣扬性暴力、性虐待,也因相关罪行入狱,一生共有二十七年时间在监狱里度过,很多作品也是在牢狱中完成。
怎么说呢,尽管SM已经作为文化也好、艺术也罢,又或者是人类学现象存在了两百多年,对一般普通人如我而言,要理解他并非易事 (《索多玛120天》就是他写的,恕我接受无能)
三岛巧妙地转换了视角,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侯爵本人,聚焦萨德侯爵周围的六个女人,尤其是侯爵夫人和她的母亲,也就是萨德的丈母娘。
用三岛自己的话说,这是“女性的萨德论”,即“受虐者一方的萨德论”、“想象的萨德论”。
是的,要说难以理解,萨德侯爵夫人才是真正与萨德本人匹敌的异类。“萨德居然有一位忠诚且深爱他的妻子”这个事实比萨德本人的行为更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萨德夫人并不能简单地称作“被PUA”或者单纯的“恋爱脑”,她有主见有学识且强大自洽——
“女人的贞淑不是对丈夫亲切言行的报答,而应该同丈夫的本质连城一体”正如“被蛀蚀的船只和蛀虫,共同分担着大海的本质”。
本书作为三幕剧的剧本,剧情其实很简单——萨德作恶,萨德夫人深知却爱意不减,萨德入狱,夫人坚守贞节,十多年来为营救丈夫出狱奔波,坚持探望,为此甚至跟母亲和妹妹决裂。
到了老年,萨德终于重获自由时,萨德夫人却不肯相见,毅然决然地把余生交付给修道院。 (关于实际人物的生死,三岛因戏需要故意设计得与事实不同,以及除了萨德夫人和她的母亲和妹妹,其他三个人物均为虚构)
初读这本书是在高铁上,火车还没到站,我就看完了。剧情全靠大量的、密集的对话来推进。说实话,第一观感是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隔了一阵看了辅助资料和了解了更多背景后重读,似乎稍微领会到了一点剧本台词背后的深意。
三岛试图做的,是把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人置于试图去理解他的人物中间,这些人物分别代表“贞淑、道德、神、情欲、天真、民众”。这些存在于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中。
那“恶”呢?萨德之“恶”呢?
其实就是全书的题眼——“越是卑劣、残酷、不道德、污秽的人事,越是要用优雅的语言叙说出来。”
在三岛看来,善恶、爱恨、罪洁等二元论是会自然互渗,转化、瓦解。这是他所理解的萨德夫人的内在逻辑。
萨德夫人的母亲,孟特勒伊夫人,代表着社会、法和道德。
她跟萨德夫人的对话很有启发性,尤其第二幕母女争辩,最为精彩。
我认为甚至超过戏剧高潮的第三幕——
“这是一个神圣和屈辱互相转化的夜晚。”
萨德夫人拒绝被“贞淑”所绑架,也拒绝“爱”的枷锁——豆瓣的这个短评,我点赞。
我也很喜欢代表着肉欲的圣丰夫人,她充满生命力,直率地袒露着欲望喜欢她说主动将身体让人当做弥撒的祭坛桌子使用的那段——
她虽然是个悲剧,但好有意思,她对民众愤怒烧毁萨德画像如此评价:
“这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火刑,就是民众嫉妒的烈焰。是冲着他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恶行而来的。”
总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三岛嘛,有一种魔力,就像明知是剧毒的烈酒也想亲自尝一口,因为那里面含有浓烈的欲望、善恶和美。
03
《海浪》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曹元勇/译 豆瓣9.1
“I am rooted,but I flow.我有根,但我流动。”
从开始,我就彻底入了伍尔夫的坑。
我喜欢她的轻盈坦荡,但并不意味着她对那些厚重一无所知,相反,她正是击墙破门而出,才抵达了另外一个无人之境——她曾说女性小说家被困在了以男性为主体的叙事方式里。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于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形式,这本先锋之作《海浪》,可以说是伍尔夫的最高成就之作。
她精妙绝伦地通过太阳和海浪隐喻六个人的一生,太阳升起落下海浪永不停歇。而六人的故事最终消融成一系列的戏剧性独白,并以海浪的韵律将它们组接了起来。
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着全部生活。而我旁观六个人从童年开始一生自我意识的成长,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这些意识被锻造成为每个人的命运,他们之所以成为了自己而没有成为别人,是否因为从一开始的幻想和梦境中,各自的人生底色已经被涂好?
我想起了韩江在《白》里写的《海浪》——
如同我们翻滚的、徒劳的人生。
伍尔夫尤其偏爱流水。她喜欢用活水来比喻思考的出现以及淹没。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金句“I am rooted,but I flow./我有根,但我流动”便是出自这本小说。
六个人里,我尤其喜欢罗达的独白,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能触动到我内心深处某个地方。
哪个小朋友没有经历过独自入睡时,这种四处寻找安全感的瞬间呢?
我第一次读斗胆挑战了英文原版,没有故事主体,充斥着各种比喻和隐喻和描绘 (一度成为助眠书) ......忘记花了多久,吃力地啃完,然后立马入手了中文版哈哈~
伍尔夫的写作是肆意的、不规则的。但一旦突破了逻辑连贯的阅读习惯,我发现这本书好美好丰盈!如果有上帝的话,TA也会为伍尔夫创造出的美而惊叹!
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仿佛在意识的大海里游淌。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完全颠覆了我对小说、对词语、对句子的认知。整个过程一直给我海浪般连绵不绝的拍打和冲击。
伍尔夫女士啊,你简直就是披着小说家外衣的诗人!文字间充满了韵律,一个小tips,如果翻开前几页觉得看不下去的话,不妨试着朗读一下,你会发现,六个人物轮番清唱,人生的潮起潮落以极为澎湃的视觉感呈现在眼前。非常流畅!
伍尔夫在日记里记录了这部作品最初的想法是怎么出现的:
“我想表达的只是心灵的奇异状态。我想剔除所有无关的、呆板无聊的多余词,将这个瞬间完整地描写出来,不管它包含着什么。比如说,此刻集中了思绪、感受与大海的声音,而废话与呆话都不属于此刻应包含的内容。而这种可怕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从午餐一直写到晚餐,是虚假与做作的,它只是因袭旧习而已。我实际上想把一切都写进去,而且是要融在此刻的情感中表现出来。”
感谢这位豆瓣书友,我与你一并感谢伍尔夫——
人工智能盛行的年代,我却越发喜欢原始的纸质书。
因为阅读是绝对私密的。目前大家的大脑还没有被安上监控系统。阅读时我们在思考,在对话。改变在暗涌里发生。
在外人眼里,我看起来或许只是坐在那里看书,但其实大脑已经波涛汹涌。外人无法得知,也无法阻止。
我喜欢这样,如《夜晚的潜水艇》里所说“谁也管不着我,谁也捉不住我。无数个世界任凭我随意出入,而这世界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今天就到这,老规矩,走之前别忘了给我点、点❤️,评论区揪三位朋友送本期书单任意一本。
祝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喜悦,明天见。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最喜欢本期书单的哪本书?
快来评论区告诉我~
图文:PM
摄影:PM
主编:PM
本文未标注图片、文字均为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
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missbecky@beckysfantasy.com】
我们将及时处理。
异想生活笔记(公众号ID:life_and_style)
每天早上8:30 和我们一起自我增值
微博:异想生活笔记。
这是我们一起启程的第 2640 站,一起用书籍扫去生活的灰尘
在别人的文字里活一次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