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产品经理,那么如何解决在家庭场景下使用碳酸饮料的需求?或许你会说推出大容量版包装,或者迷你罐组合包装。的确目前大多数品牌都是这样解决消费需求的。
但无糖茶市场开拓者三得利,却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式,似乎可以解决家庭场景下消费者对碳酸饮料的需求。
近日有媒体报道,三得利将于2月18日在日本首次推出浓缩型饮料“家庭饮品吧台百事可乐”,成为日本首款面向家庭的百事可乐浓缩液产品。
提及浓缩饮料大家首先会想起浓缩果汁,其次会想起在餐饮店的自助饮料机,前者面向C端消费者,后者可以说是餐饮渠道的必备产品。
但三得利却把他们合二为一,成为解决家庭碳酸饮料需求的新方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全食在线了解,该款产品以“浓缩原液”概念为核心,消费者只需要将其与碳酸水按照1:4的比例调配,就能轻松自制出百事可乐。
与购买瓶装可乐不同的是,这款浓缩液需要消费者DIY一下,既能够为家庭日常饮料需求增添乐趣,而且还能亲自动手,拉满了情绪价值。
当然除了调配可乐味饮料之外,还可以用“C.C.柠檬” 稀释制作 C.C. 柠檬百事,甚至可以将其直接浇在冰淇淋上制作甜品。
显然浓缩型百事可乐已经超越了饮料的范畴,更像是一款能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加工物料”。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想到这款产品应该包装厚重,规格较大,毕竟是浓缩液,因为很多浓缩果汁都是大容量的包装。
但事实上,这款产品包装规格和我们日常喝的百事可乐几乎差不多,是340ml的塑料瓶装规格,非常家庭化,也能放到冰箱里,而且价格也比较亲民,不含税售价328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在20元以内,但能够调配出1700ml的百事可乐。
当然也许有人说,碳酸水是个什么玩意,我们好像没有听过,其实碳酸水是在经过纯化的饮用水中压入二氧化碳气体,并添加甜味剂和香料等添加剂制成的饮料。主要成分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外,还可能有碳酸氢钠、硫酸镁、氯化钾等矿物质,以及柠檬酸、柠檬酸钠等调味剂。
在日本碳酸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在便利店、超市、自动贩卖机等渠道购买,而在中国碳酸水也可以称为气泡水或者含气苏打水,也是一款常见的饮料。
当然如果使用气泡水机器,在家里也可以直接做出碳酸水。
那么为什么三得利会推出百事可乐的产品呢?
原来在1998年,百事可乐就与三得利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此后,三得利成为百事可乐在日本的碳酸饮料产品的主要瓶装商,负责百事可乐、七喜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或许在开创无糖茶饮料赛道后的三得利,凭借百事可乐的浓缩液,能够打造新的爆品。
为什么三得利会押宝百事可乐浓缩液,这个品类给予中国饮料品牌哪些启示呢?
首先是品牌性强,三得利和百事可乐都是消费者认知较高的饮料品牌,在终端渠道上产品曝光度较高,因此也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认可。
同时家庭版百事可乐浓缩液与瓶装百事可乐不同的是,它既解决了消费者对碳酸饮料的需求,又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加工操作和DIY的情绪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家庭饮料需求的痛点:那就是花较为实惠的价格,实现饮料自由。
事实上,即便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的今天,碳酸饮料依旧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性,消费者可能会降低碳酸饮料的频率,但绝对不会淘汰碳酸饮料。尤其在家庭、聚会、餐饮场景,碳酸饮料依旧有着较大的刚需性。
所以三得利针对家庭消费场景推出了浓缩百事可乐饮料液,并没有抢夺瓶装百事可乐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三得利推出的百事可乐浓缩液,也给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的中国饮料市场带来了一些思路。
目前中国饮料的产品推新大多以包装和口味为方向进行创新,因此会带来较大的产品同质化风险,以至于渠道上的产品很多,但让消费者记住的产品很少。
虽然三得利的浓缩型百事可乐是基于对日本消费市场和日本消费需求而推出的,但同样对中国饮品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性。
比如产品创新需要解决消费者的痛点,甚至是为消费者提供新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味和包装上的创新。
其实无糖茶饮料在上市之初并不受欢迎,但三得利坚持多年终于成功,回到国内市场,农夫山泉也在无糖茶品类上投入了近10年时间,终于等到消费需求成熟的这一天。
而三得利和农夫山泉之所以能够将新品类坚持多年,就是凭借其对未来消费需求的坚定信念和品牌产品矩阵的互补。
那么对于中国饮品品牌来说,下一个爆款趋势会在哪呢?
可以说浓缩型饮料也能够适用于中国家庭消费市场,虽然浓缩型饮料已经在餐饮渠道非常成熟,但随着小型家庭人口结构的增加,浓缩型饮料也逐渐适用于中国家庭场景。
与此同时在外喝奶茶,在家磨咖啡已经成为大多数一二线消费者的饮品使用新趋势,那么瓶装饮料如何寻找新的破局点也是各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包装和口味的创新只是老需求下的新鲜感。
消费者需要的是如何单手能够喝到饮料,如何把饮料装到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如何体验到喝饮料带来的愉悦感,如何参与到饮料的创意调配过程中。
欢迎大家分享并推荐我们的文章。
亲爱的读者朋友,微信改了推送规则,不星标就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星标《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及时接收每日新鲜的推文,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每日相见!
来源:全食在线(ID:iallfood),转载已获得授权。
封面图来源:suntory;
转载授权及媒体商务合作:Amy 微信(13701559246);
更多行业前沿资讯和优质供需资源对接,扫码添加「食品创新官」Cherry即可进群。
相关内容推荐
击败Costco、沃尔玛,连续三年夺冠,H-E-B凭什么成为全美超市“顶流”?
“东方树叶们”注意,时隔千年,重新征服世界的历史机遇来了!
一颗汤圆“卷”出乳品新赛道,巨头伊利要向“速冻食品”发力了?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