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第42摩托化步兵师在阿夫杰耶夫卡市北部发起大规模突击,突破乌军"北极星"防御阵地群。当日傍晚,克拉斯诺戈罗夫卡、索列达尔、马林卡等多个关键节点相继失守,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构筑两年之久的防御体系面临全面崩溃。

俄军突破战术以小规模特种分队为先导,采用"蛙跳式"渗透与电子干扰相结合的方式,瓦解乌军的预警系统。紧随其后的重装甲部队采取"滚动进攻"模式,通过密集的炮火覆盖与装甲突击,逐步蚕食乌军防线。俄军在此次行动中投入超过300辆主战坦克,1000余辆装甲车辆,以及包括"克拉斯霍"电子战系统在内的大量新型电子战装备,乌军的通信指挥系统遭受严重干扰。

俄军第25摩托化步兵师创新性地运用"蜂群突击"战术,即由多个30-50人规模的战术小组同时在不同方向发起进攻,乌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这种战术在马林卡地区的突破战中取得显著效果,乌军第93独立机械化旅在8小时内就失去对该地区的控制。

乌军装备维护与后勤补给问题日益严重。部队装备完好率已降至60%以下,重型装甲车辆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零件和技术支持,大量装备只能临时封存。弹药补给也捉襟见肘,多个炮兵阵地每日的炮弹使用量被限制在正常标准的三分之一,火力支援能力受到影响。

乌军原有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在持续作战中损耗严重,西方援助的"爱国者"系统数量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防空网络。俄军的Su-34战斗轰炸机和Su-35战斗机可以在相对低的高度实施精确打击,对乌军地面部队造成威胁。在顿涅茨克地区,俄军航空兵每日可实施超过100架次的攻击,空中优势影响战场态势。

由于持续的人员损耗,许多基层指挥岗位不得不由经验不足的军官担任,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在阿夫杰耶夫卡战役中,第58机械化步兵旅与邻近部队之间出现协同配合问题,俄军得以利用战术间隙实施突破。

乌格达尔这座位于顿涅茨克州的工业城市于2月初失守,首府遭到军事灾难。在为期12天的城市攻防战中,乌军约3万名官兵伤亡,包括"乌克兰盾牌"特种旅的主力部队。400余名军人被俘,包括15辆西方援助的"豹式"主战坦克和大量火炮系统在内的大量重要军事装备落入俄军之手。

乌格达尔的工业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约8万居民在零下15度的严寒天气下被迫疏散,造成人道主义危机。战略物资储备库的损失影响深远,其中包括可供两个机械化旅使用一个月的弹药储备,对整个顿巴斯战区的军事补给造成影响。

约1万名新招募士兵紧急入伍,这些新兵主要来自此前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邻国避战的适龄青年。他们在位于利沃夫州的训练基地接受为期4周的速成训练后,被分批调往各个战线。

新兵需要经过至少12周的基础训练才能掌握基本的战术技能,达到合格的战斗水平则需要6个月以上的系统训练。在当前战况下,这些训练环节被压缩。

他们大多是在战争爆发初期选择逃往国外的年轻人,其参战意愿存疑。训练不仅无法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作战技能,更难以建立起应有的军人意识和战斗意志。

由于西方援助物资供应不足,许多新兵只能使用老旧的苏制装备。部分新兵所使用的AK-74步枪和防弹装具是上世纪80年代的库存,这种装备水平与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存在差距。

美国新一轮军事援助计划的搁置,使得乌克兰急需的远程火炮和防空系统无法及时补充。欧盟国家表示将继续支持,但在具体执行层面进展缓慢。

防线的崩溃造成直接的军事损失,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在国际援助前景不明、国内动员困难的背景下,如何维持战斗力、稳定军心,是基辅政府面临的考验。在即将到来的春季战役中,如何应对可能的俄军大规模进攻,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乌克兰军方必须尽快调整战略部署,重新构建防御体系。这包括优化部队编制、改进指挥机制、加强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国际援助资源,提高新兵训练质量,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这些基础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乌克兰才有可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