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孩子就是会遇到各种脾气秉性的老师,因为不适应就自动放弃,吃亏的还是自己。
全文3685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 者 | C妈 来 源 : 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孩子被老师批评,这事儿无可避免。
哪有处处表现100分的孩子?
但确实会有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一个不喜欢老师的孩子,是很难爱上学习的,至少很难爱上这门课。
因为这个抵触上学,确实是因小失大。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去做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调和剂。
今天就来聊一聊,如果孩子被老师批评了,该怎么帮他们扭转心态。
为什么你的开解没用
留言的姐妹提到,说自己开解了孩子,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孩子该emo还是emo,对老师的讨厌也一分不少。
为什么?
因为没有触及到她的痛点。
孩子之所以会为老师一句话而感到沮丧,讨厌老师,是因为她感觉自己受到了对方的“攻击”。
说实话,孩子很难辩证的去看待一个问题。
往往就是看到一个什么现象,脑子也不会想太多,直接就贴标签、做判断、下结论了。
“老师批评我马虎,就是在针对我!”
“老师惩罚我,她肯定不是好老师!”
“态度那么凶,绝对没人喜欢他!”
当然,这也不能怪孩子。
思辨这种底层能力,学校不教、课堂没有,甚至大多时候是“教你一个知识点,记住就行了”的学习形式。
至于思考、讨论、探索、循证、形成观点、表达...孩子几乎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包括家庭中,我们也很难给到。哪怕有这个意识,以我们自己的能力,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他们思辨。
种种原因吧,导致了孩子的“视角狭隘,一叶障目”。
所以,即便老师是不带恶意的提醒,批评是带有好的目的,孩子也很难看到。
所以一被老师批评,就开启防御模式,把老师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去。
想要解开孩子的心结,就得引导孩子从不同视角,解读这个事儿。消除她和老师之间的对立关系。
千万不要让“我就是讨厌XX老师”这个念头在孩子心里扎根。
她可以不那么喜欢老师,但至少,不能讨厌、厌恶,并因此影响学习。
具体怎么做呢?
我的压箱底话术来了~
01
让孩子知道TA和老师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说实话,孩子对老师有敌意,也不是不可理解。
因为两者之间,本就存在管与被管,监督与被监督,批评与被批评的关系~
但就像前面说的,孩子很容易只看到这一层,而忽略了他们和老师其实是有共同目标的,“管”、“监督”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这时候就得咱亲自下场,帮孩子理清思路了。
像因马虎丢分被批评的,我们可以这样说——
“期中考试呢,其实是老师和你共同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学生和老师是一队的,敌人是考试里的题目。
老师的任务,是教会你们知识点,好让你们能用这些知识去对付题目。 那你们学生的任务呢,就是认认真真答题。
如果,老师知识点没讲透,导致你们都没学会,没听懂,这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是不是老师失误了?任务失败了?他就需要调整讲课的方法,重新帮你们梳理。
但如果,老师讲明白了,你也听懂了知识点,却因为自己马虎,做错了,是不是就算你的任务没完成?
老师是不是有责任帮你指出来,如果不说,你下次还犯,你的任务是不是就会一直失败?”
因为纪律问题被批评,也是同样的思路——
“上课维护课堂秩序,让大家都能安静听讲,是你们共同的任务啊。”
如果是讨论课或者体育课,大家都需要说话、需要动起来,老师不让,那肯定是老师任务失败,影响集体任务完成。
那如果是需要认真听讲的课,大家都得安静,老师才能好好讲, 个别人说小话,是不是影响集体任务完成?
这样一说呢,孩子就能明白:
我们学生和老师,其实是互相配合的战友,就不会把老师放到敌对的位置上。
那讨厌、对立的情绪,也就慢慢被消解掉了。
02
把老师“凶”的态度具体化
有的孩子,可能是觉得,是老师太凶了,语气态度都太严厉了,所以才产生了反感。
譬如这位妈妈遇到的情况:
CC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放学也经常跟我这么说“XX老师太凶了,老批评人,跟幼儿园老师一点也不一样!我不想上她的课!”
我内心OS:那肯定不能一样啊,还温温柔柔的,怎么能管住你们这帮刚上小学、无组织无纪律的皮猴儿。
但说出口的话是这样的:
那她是时时刻刻都在凶你们吗?你见过她温柔的时候吗?
老师只凶了你一个人吗?还是好几个?还是对全班同学都凶?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凶呢?是全天黑脸,还是有同学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才凶?
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只看一个表面,凭着第一感觉去笼统的概括一个老师,给他贴上一个标签。
但如果我们帮着孩子,把老师的“凶”具体化,具体到时间、人物、情境等等。
那这些细节化的提问,就会引导孩子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一位老师,能让他们明白老师为何而“凶”。
在回答的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发现:
原来老师是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凶了,我们好好听课的时候,老师也是温柔的。
是因为小明推同学才凶,对帮助别人的同学还夸奖呢。
老师上课很严肃,但下课还会开玩笑逗我们乐呢。
这样可以帮孩子去掉“被针对”的 错觉,就事论事的去评判老师的批评。
他提高音量、表情变凶一点,是为了让我们遵守纪律。
当孩子明白了老师的意图,也就不会轻易被“凶”的态度所影响。
03
解释行为和动机
我记得CC思辨课里有这样一个话题:
《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收集无限宝石,想要消灭地球上一半的生命。
因为地球资源有限,而生命太多会极速消耗掉宇宙资源,打破宇宙平衡,他想灭一半,让剩的一半人更有尊严和高质量的活。
你觉得,灭霸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从动机上看,他是为了维持整个宇宙的平衡,似乎还是个心中有大爱的人?
但从行为上看,他的这个方法,是不是不尊重人权、肆意杀戮的“恶人行径”?
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课上延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留在孩子脑子里的,其实是这样一套看问题的模式——
任何人都不是一个片面标签定生死的 ,要分不同的维度去评判。
有些人的“坏”,是行为差、动机也差 ,比如那些无缘无故的施暴者、霸凌者。
有些人的坏,是行为差、动机好 ,比如为了让你更认真严厉的老师,为了让你习惯好严厉的父母。
那这种就不该一棒子打死,而是看 差的程度,选择是否接受和原谅。
毕竟人活一辈子,终究只是过自己这一关...
那这个思路,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借鉴?
就前几天,小助理还收到一条咨询:
看到的第一眼,我是自动带入了家长的视角,感觉老师的措辞是有些过分的。
当然了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但假如,孩子就是遇到了一个“刀子嘴”的老师,咋办呢?
让孩子不抵触严厉的老师,或者不因老师错误而内耗自己,必备的一个技能,就是学会分辨“动机和行为”。
①老师动机好,行为好:
那就算烧高香系列了,不用探讨。
②动机差,行为也差:
同桌数学考了23分,老师说他是猪脑子。我不小心笑场了,老师转头炮轰我,你有什么脸笑?你考的很高吗?
我妈跟我爸吵完架,回头见我书桌乱,把我臭骂一顿!看看你这猪窝!
这些事,我没错,我不过是一条可怜的被殃及的池鱼,那么这锅,就该老师/父母背。
这时候,就要学会充耳不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还不解气?就日记本里蛐蛐他们几句。
把内耗和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
③动机好,但行为很差:
有的老师很负责任,出发点/动机是为了我好(好习惯、好身体、好成绩),但行为可能不太合适。(父母也是)
有些比较轻微,我能承受。
比如轻微的口头打击,这题我讲几遍了?你真笨、咱这脑袋不转一转吗?
比如轻微惩罚,罚站、错一罚十。
比如轻微威胁,“不吃完碗里的饭,放学就不让妈妈来接了!”“再不写完作业,就去楼道给我罚站”!
但也有程度非常严重的,超出我的承受范围。
比如辱骂、扇巴掌或变相体罚。
比如惩罚过度:写错一个词,罚抄一万遍。
虽然动机说是为我好,但他们选择的“行为方式”不好!
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让我不舒服。
那么这锅,就不该我全部背,我可以求助和远离!
以上这些事,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点出来,孩子自己是掰扯不清楚的。
只有理性客观的区分出别人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才能分清,对方的行为是否值得接纳、是否值得原谅。
我理解你的初衷,不代表我接受你的行为————这一点我认为是父母必须传达给孩子的。
理解老师动机是为了更理智的看待行为,而不是替老师找借口。
否则,那就叫PUA了。
孩子就是会遇到各种脾气秉性的老师,因为不适应就自动放弃,吃亏的还是自己。
只有真正的“坏老师”,才需要彻底远离。
否则,更多的还是要习惯与不同风格的老师相处。
面对这些,练就孩子自己的思考、辨别的能力,远比改变他人,要来得重要。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