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残奥会毕幕式的现场,聋哑男孩董浩站在舞台上,目光穿越千万人的注视,坚定地望向前方,而与此同时,在五百多公里外的菏泽,有一双饱含柔情和骄傲的眼睛也在注视着董浩,她就是董浩的老师姚晓旭,她从1985年投身特殊教育事业,至今已有39年。
教聋哑的孩子说话,就像在黑夜里摸索前行。姚晓旭每天要把孩子们一个个抱在怀里,拿着镜子,面对面看口型,让他们把小手放在她的喉咙上,感受声带的震动;把他们的手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描摹发音的轨迹。为了教会孩子们说一声“妈妈”,她重复了整整三个月。那些日子里,她的嗓子总是沙哑的,像被砂纸打磨过。
有一年冬天,一名学生夜里突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寄宿制的学校,家长都在外地务工,遇到突发状况只能老师自己处理。接到值班老师的电话,姚晓旭二话不说就赶到学校,背起孩子赶往医院。男孩滚烫的身体紧贴着她单薄的后背,她感觉自己的心也在发烫。忽然,她听见耳边传来一声模糊却坚定的“妈妈”。那一刻,她泪如雨下。原来爱可以这样沉重,也可以这样温暖。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教室里的每一个进步都像是小小的奇迹。原本只会发出单调声响的孩子,开始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从不敢抬头的学生,忽然会怯生生地叫一声"老师";而最让姚老师心疼的,是看到孩子们一遍遍努力开口尝试,就为了发准一个音节。那些时刻,她常常要转过身去,不让孩子们看见她通红的眼眶。
从教三十九年,姚晓旭先后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能手、菏泽市教坛精英、菏泽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8年还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特教园丁奖。这每一步成长,都饱含着她的的汗水与坚持,但对姚老师来说,最珍贵的收获是看着这些孩子们如雏鹰般振翅高飞。董浩考上了大学,站上了冬残奥会的舞台;康志敏通过努力,成了曹州泥偶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出现在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母爱》系列更是被选为国礼相赠。
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姚晓旭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执着与爱点亮无数特殊孩童的希望;她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用母爱的光芒照亮特殊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带领他们在坎坷的人生中,勇敢追梦,逆风飞翔!
声明
本文来 源于菏泽市特殊教育中心。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Sunshine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