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笔:吴丹
奉城人民法庭
三级法官
浙江工商大学
法律硕士(法学)
怀揣着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法官职业的憧憬,26岁的我踏入奉贤法院,就此开启了这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逐梦之旅。
回首这八年半的时光,它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处笔触都绘满了我的成长足迹,见证着我从书记员一步步成长为法官的蜕变历程。
初入奉贤法院,我便深知,成为一名优秀法官的道路布满荆棘,需要不懈学习与积累。我的职业生涯从书记员岗位起步,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实则暗藏乾坤。排庭、发传票、记录庭审笔录、归档、移送上诉材料……每一项基础工作,都如同一颗颗螺丝钉,虽小却至关重要,考验着我的细心与耐心。毕竟,在法治的天平之上,每一次衡量都关乎公平正义,每一份裁决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记得有一次安排线上庭审,一位当事人因不熟悉操作流程,在电话那头急得声音都带着哭腔,他焦急地说:“我可不能缺席啊,不然按撤诉处理,我的案子可怎么办!”
那一刻,我感受到他的无助与焦急。我一边耐心安抚:“您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一边远程指导,我通过微信视频耐心地引导他完成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确保当事人顺利参与庭审,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第一步,背后是对法律程序公正与合法原则的坚守。
开展校园普法讲座
除了日常工作,我还积极投身多元法宣工作中。在东方美谷调解中心参与民间调解时,面对复杂的邻里纠纷,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倾听双方诉求,寻找矛盾的症结所在;在为新农村建设进行普法宣传时,我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村民们能听懂的家常话,让法律知识如春风化雨般走进村民心里;担任法治副校长,给孩子们上法治课时,我精心准备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的课件,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法治的种子。
这些经历,让我真切地听到了民众的心声,更让我领悟到法官公正无私、博爱精耕的职业精神。
三年前,我成为法官助理,开始接触更为复杂的法律事务。安排庭前调解、组织证据交换、草拟判决书,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深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法官的用心良苦。
在处理一起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因100万元投资迟迟未获反馈,生活陷入困境。她满脸愁容,眼中满是无助与焦虑。
我和法官一起,仔细询问案件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深入调查证据真实性,反复核实每一份材料;认真分析理财产品的相对方及责任方,力求找到最公正的解决方案。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终于为老人追回了投资违约的利息损失。当老人送来锦旗,眼中满是感激地说:“你们真是人民的好法官啊!”
那一刻,我深深明白了法官的责任不仅是判案,更是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让法律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如今,我已成为一名法官,这份职业赋予我的,是更重的责任与使命。八年半的实战经验让我遇事不慌,沉着冷静。我终于理解世界赠予我的都是我所积累的,我不断从过往案件中汲取经验,优化审判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审判流程的优势,努力保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庭审中,一位老人拎着麻袋颤颤巍巍走进法庭。原来,他是被告的父亲,儿子失联,收到传票后,他心急如焚,赶来替儿子补偿。
老人从胸口掏出用塑料袋包裹的6000元现金,双手微微颤抖,满是焦急与诚恳地说:“法官!请你帮帮我好吗?这是我能拿出的全部,能不能先补偿给原告?”
看着老人的模样,我的心为之一颤,赶紧安抚他坐下,着手调解。在法庭的调解下,原告被老人的诚意打动,同意以6000元为最终赔偿数额,并当庭撤诉。
原告在清点现金时从6000元里掏出200元塞给老人:“大爷,坐高铁回去吧!舟车劳顿太辛苦了。”
老人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我相信共产党!” 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朴实而又自豪的情感,这一幕,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与法官的公信力。
案件虽小,却关乎民生。每一起群众身边的“小”案,都是我们的“心头案”。
我所在的奉城人民法庭,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派出法庭之一。在这里,我见证了无数用司法智慧化解矛盾的故事,也将继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书写属于我的“枫桥故事”,守护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素材提供:奉城法庭
文字:吴丹
摄影:孙玉潇、仲偲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仲偲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