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第22机械化旅调集近300名精锐部队,投入11辆主战坦克和20余辆装甲运输车,对俄军边防阵地发起突然袭击。俄军边防部队凭借预设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包括反坦克地雷群、自动化火力点和反装甲武器阵地,与乌军展开激烈交火。

战斗中,俄军布置在前沿阵地的无人机系统实时传回战场态势,指挥部随即调派米-28武装直升机中队和苏-34战斗轰炸机编队实施精确打击。这场持续近6小时的激战中,乌军突击梯队遭受重创,装甲集群在俄军航空兵和地面部队协同打击下损失惨重。

乌军阵亡100余人,215人受伤,54台装甲装备被摧毁,其中包括8辆主战坦克、12辆装甲运输车和多辆后勤补给车辆。乌军投入的两个工程连在试图清除地雷区时遭到俄军预设火力打击,工程装备损失过半。

战事进入胶着阶段后,乌军指挥部调集第61机械化旅和第22机械化旅的主力,在库尔斯克州西部和西北部战线展开多点突破行动。乌军采用"分进合击"战术,部署数个装甲突击群,利用"豹-2"主战坦克的高机动性和先进火控系统,对俄军一线防御工事实施精确打击。

同时,乌军特种部队渗透至俄军纵深地区,打击指挥所和后勤补给设施。俄军指挥部随即调整战术部署,在重点防御方向构建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配备反坦克导弹系统和自行火炮部队。俄军还出动卡-52武装直升机中队执行区域拦截任务,配合地面防空部队建立立体防空网。

乌军成功控制库尔斯克州82个定居点,占领区域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突破纵深达35公里,但也付出巨大代价。俄军通过2S35"联盟-SV"自行火炮和TOS-1A重型火箭炮系统的持续火力打击,以及装甲部队的灵活反击,成功夺回多个战略要地。

库尔斯克州西北部,俄军第76近卫空降突击师与乌军展开激烈巷战,双方在城镇地区的争夺战持续数日之久。

乌军总计投入约3.5万兵力,除第22机械化旅、第61机械化旅外,还包括新组建的第1坦克旅和第3特种作战旅。装备部署方面,乌军不仅投入英制"挑战者"主战坦克和德制"豹-2"主战坦克各1个坦克营,还配备美制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个连,以及多套西方提供的先进防空系统。

乌军还在前线部署新型电子战设备,试图干扰俄军的通信和导航系统。俄军则投入约5万兵力,主要包括摩托化步兵旅、装甲旅和空降突击部队。其中,第155海军陆战旅作为精锐部队进驻库尔斯克州前线阵地,该旅配备最新型号的T-90M主战坦克和BMP-3步兵战车,战斗力居于俄军前列。

俄军还在前线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系统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构建强大的区域防御能力。俄军在库尔斯克前线的兵力增至7.8万,其中包括"瓦格纳"等多支私营军事公司的特种作战人员。这些部队经过专门训练,擅长城市战和夜间作战。

俄军投入朝鲜第11风暴军团,这支部队以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特殊的作战方式著称。第11风暴军团采取"蚕食"战术,避免大规模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小规模特种部队的渗透行动,逐步瓦解乌军防线。该军团注重夜间作战,利用热成像设备和夜视装备的优势,多次突袭乌军指挥所和补给点。

俄军发动第四轮攻势,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乌军西线防御。在这次攻势中,俄军大量使用巡航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军防御工事实施饱和打击。通过电子战部队的配合,俄军成功干扰乌军的通信网络和GPS导航系统,导致乌军各作战单位之间协同能力大幅下降。

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总伤亡接近五万人,其中阵亡超过三万五千人,第22机械化旅和第61机械化旅几乎全军覆没。装备损失方面,乌军失去约80%的主战坦克,包括多数西方提供的现代化装甲车辆,60%的装甲运输车被摧毁或缴获。

补给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多条补给线路被切断,导致前线部队弹药和燃料严重短缺。俄军凭借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和充足的装备储备,在持续作战能力上占据优势。通过系统性的电子战和火力打击,俄军压制乌军的大部分作战能力,为最终的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乌军为维持战线完整性,将预备队主力投入战场。这些部队在缺乏充分训练和装备补给的情况下仓促参战,导致伤亡率急剧上升。俄军趁机在多个方向发起进攻,突破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随后的战斗中,乌军第3装甲旅和第5机械化旅被迫放弃阵地,向纵深地区撤退。这次撤退行动在俄军航空兵的持续打击下损失惨重,多支部队在撤退过程中被分割包围。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作战能力已基本丧失,其余部队被迫转入防御状态,这场持续半年多的战役以俄军的战术性胜利告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