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惠家下河村的摆渡爱心食堂,近20名75岁以上的乡村老人汇聚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吃着热乎乎的饭菜,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安佰明 摄


数据来源:民政部

早上8点,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的早市上已热闹了一阵,两侧摊贩吆喝着售卖新鲜蔬菜和肉类。周雪梅停好电动车后,一家家看、一把把选,先比价再付款,不一会儿,手上就多了好几袋蔬菜。

  “今天豇豆挺新鲜,中午做个豇豆炒肉。”周雪梅是宣和镇培田村老年食堂的负责人。今天正好轮到周雪梅买菜,“我们一般都去本地老农户那里挑,菜和肉新鲜便宜,也照顾了老人家生意。”


周雪梅(左)正在买菜。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骑车15分钟,周雪梅回到培田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培田村面山临水,坐落于连城县西南部,保存着明清时期修建的客家民居建筑群,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古民居一起保留下来的,还有敬老爱老的优秀传统。

  村后溪畔,柿子缀满枝头,万安桥边,一幢民居青砖黛瓦,门边一方菜畦种着芥菜、地瓜,这里便是村里的老年食堂。


培田村古街。叶先锋 摄

  2018年,为解决村内孤寡、留守老人的用餐问题,培田村的周雪梅等十几位志愿者在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下,筹办老年食堂。本村村民以修代租(即由食堂运营方负责修缮房屋,从村民处获得一定年限的房屋使用权)提供场地、民政部门下拨修缮资金、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支持电费、爱心人士捐助资金米面……“老年食堂的建立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周雪梅介绍,为保证食堂的正常运营和良好管理,志愿者团队雇了一位炊事员,完善了食堂简章、炊事员守则以及食堂财务制度,轮流值班采买。

  9点,周雪梅把菜搬到厨房,和炊事员一起备菜。周雪梅仔细把豇豆掐头去尾,一根根撕去豆筋。“村里很多老人家牙口不好,豆子要处理得仔细,一会还要过水煮一道,炒好后才会软糯,适合入口。”说话间,周雪梅手上不停。


培田村老年食堂厨房内,周雪梅(左)正在备菜。张远 摄

  五花肉焖土豆、焖鸭子肉、炒地瓜叶、红烧豆腐……食堂入口处的公示牌上,列着周一至周日的菜谱。“食堂供应中餐和晚餐,每餐三菜一汤。65岁以上老人2元一餐,90岁以上老人免费。我们争取每周每餐都不重复,让老人们吃饱也吃好。”周雪梅说。

  正忙着,70岁的吴日熙阿伯走了进来。“今天和老伙伴约好下几局象棋。”吴阿伯走进老年食堂的活动室,笑意盈盈。除了下棋,隔壁还有一间茶室供大家喝茶聊天。

  “吃饭啦!”忙活到11点半,周雪梅和炊事员把菜端了出来,又去活动室招呼下棋的几位老人。在餐盘里打上米饭和菜,盛好汤,周雪梅把一份份饭菜送到老人手中,“今天我炒的,大家尝尝会不会咸嘞。”周雪梅笑着问。

  “刚好,口味不错的。”吴阿伯一边吃一边回答。他介绍,自己独居在家,之前每天都要自己做饭,“现在有了老年食堂,轻松不少。每天还能和大家聚在一起,生活也丰富了”。

  “我的菜装好了吗?”75岁的项松玉阿婆大步走进来。“早给您打包好了。”周雪梅从后厨拿出项松玉一早拿来的饭盒。项阿婆身子骨硬朗,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店,“这里便宜、卫生还好吃,平时忙的时候我就提前跟食堂说好,带饭回店里吃。”


培田村老年食堂内,老人们正在用餐。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天中午有20多个老人来用餐,晚上还有十几位。”周雪梅一边收拾餐盘,一边介绍,老人们会提前一餐拿来餐票,食堂根据餐票数量准备饭菜,避免浪费。

  眼看老人们饭吃得差不多,培田村卫生所村医吴振昌带着医疗箱来了,找桌子坐下,为有需要的老人测量血压。“自从这里办了食堂,我们每半年一次的老年人集中体检就安排在这里。”吴振昌介绍,村里有2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老年食堂场地大、桌子多,老人们也熟悉,为集中体检提供了方便,“县医院的下乡义诊活动也会在这儿举办”。

  “镇里和村里都十分重视老年食堂的运营工作,尽力对接资源,也加强日常食品安全与消防等工作的监督。”宣和镇工作人员吴春财表示。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们现在不愁经费,只想用心把事情做好。”周雪梅说,团队会坚持服务下去,“相信古村里的老年食堂一定会越办越好。”

余音

守护乡村老人“舌尖上的幸福”

刘亚娜

民以食为天,如何让老年人吃上味美价廉的饭菜,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必答题。

  目前,乡村养老助餐服务还存在一些难点。不少乡村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支付能力有限;有些地区老人居住相对分散,不利于集中供餐,配送服务成本较高;还有些地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理念匮乏,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难度大。从供给方面来看,乡村老年助餐服务还面临资金缺口较大、送餐服务普及难度较大、助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乡村养老助餐问题需要关注吃得起、吃得好,解决有序、长效等问题。

  首先,要加强乡村养老助餐服务的“保基本”能力。例如,江苏省盐城市乡村助餐工作,突出对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关注,在睦邻互助点集中安置全镇拆迁的老年群体,发放就餐补贴,同时允许自种蔬果抵扣就餐费用;搭伙相助,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帮助,改造提升烹饪设施和就餐环境;乡贤助力,为助餐点捐款捐物,成立“老年代餐专项基金”,让老年人享受低价助餐服务。通过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保障老年助餐服务稳定可持续。

  其次,要提升乡村养老助餐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当前,乡村老年人对于养老助餐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供给上要适应需求的变化。例如,供餐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目前看,一般会在社区或村庄内设立老年食堂,或是依托有条件的村级睦邻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设置老年助餐点;但对于面积较大、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村落,当地则需将餐食分发到指定地点,由老年人自行取用;而对于行动不便、家中无人取餐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家庭,经街道乡镇评估确有需要的,则需由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工作人员或志愿者送餐到家。“多元化”供给不仅是为了“吃得上”,也是为了“吃得好”,在餐食搭配上不能搞“一刀切”。老年人餐食既要注重营养均衡,同时还要逐渐覆盖至如咀嚼吞咽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少数民族等有特定饮食习惯的老年人。

  最后,还要探索乡村养老助餐服务的“可持续”路径。“谁来服务”是乡村设立老年餐桌的一大难题。目前乡村劳务费用约为每天80—120元,每个老年食堂以3名服务人员计算,单人工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山东省荣成市,当地优化乡村信用管理办法,对参加“暖心食堂”的志愿者,给予环境整治双倍信用积分;对常态化参与“暖心食堂”的,“点对点”给予奖励,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形成邻里守望、扶老助老的新风尚。

  老年助餐,不止于餐。在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同时,利用老年食堂等载体搭建起老年人互动与交流的平台,开展多类型的养老服务。例如,在上海市奉贤区,结合郊区“远、散、弱”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探索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四堂间”睦邻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屋,通过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以“政府牵头、社会赞助、村委负责、老人自愿”的机制,为独居、高龄、困难等老年人提供“饭堂、客堂、学堂、厅堂”的“四堂间”服务。通过构建政府、社会和家庭各尽其责、有序协同的乡村养老助餐服务供给格局,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稳稳守护住乡村老人“舌尖上的幸福”。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2.19 第16版

人民日报记者:施 钰

编辑:孟 扬 唐中科 曹怡晴 李祉瑶

出品:N°生活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